
编者按:阳光很烈,他们很美。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在这个夏天里,本报发起了“瓶”水相逢清凉接力行动,我们的记者将赶往城市各地,寻找户外作业的各行各业职工,把一瓶瓶水送到他们手中,送去一份关怀,传递一份心意。你我虽不相识,相逢便是一种“缘”。这瓶水,代表着这个城市对您的真诚致谢和祝愿,正如瓶上所写的那样:爱劳动,有好报!
8424,绿皮红瓤,一刀下去嘎嘣一声,清甜脆爽;南汇水蜜桃,白里透红、皮薄如纸,咬一口桃汁四溢……对于上海人来说,没有8424和水蜜桃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这两天,8424和南汇水蜜桃都过了收获的高峰时节,不过,新一季的黄桃又来了。这意味着,为了保障市场供应,果农们还要继续在烈日下和时间赛跑,和高温比拼。
一天采摘3200个桃
早上六点半已经一身汗
清晨六点半,这是一天中太阳最温柔的时刻。上海的街头尚未完全苏醒,而在上海苗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里,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最热闹的,当属210亩桃树种植地和110亩西瓜地。
早上5点半起床,6点开始采摘桃子,10点休息,下午2点继续采摘至6点下班——近几个月,合作社的果农傅阿婆都是这样的工作节奏。近期的几天高温,在没有任何遮阳物的地里,太阳直射下的最高温能达到近40度,即使清晨也有30多度。
穿上长袖长裤,带上遮阳帽,傅阿婆踩着泥泞来到一棵桃树下。她蹲下身,选中一棵桃子,轻轻撕开包裹在外的纸套,仅用一秒不到的时间就判断出了果实的成熟度,一转、一扭,新鲜的桃子就被摘下放进了身边瓜桶内。
十分钟后,傅阿婆身边的两个瓜桶就装满了诱人的桃子,她起身拎着两只桶来到了门口的板车前。此时,另一名帮工爬上板车,接过傅阿婆手中的瓜桶,将其摆放好,正巧车上已经摆满,他跳上驾驶位,拉着满满一车新鲜黄桃驶去合作社,那里会有专业的工人进行分拣、装箱。
就站了这么一会儿,记者的后背上已经冒出了一层薄汗。
“这包裹在桃子外的纸套是为了防虫,我们在五月份,也就是这些果实只比鹌鹑蛋大小时就套上了,一般在果实60%呈玫瑰红时就能采摘了,像傅阿婆这样的老手瞄一眼就能决定到没到时间。”合作社负责人刘苗会告诉记者,桃园里一共有五位采摘果农,平均一人一天要摘几十桶,“一个人每天要采1500斤左右,约3200个,弯腰能有上万次。”
“目前,我们合作社已经实现水蜜桃种植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化。” 刘苗会说,“你看这地上都是拖拉机的车辙印,都是采用机械化割草、打农药,但是,套袋、采摘还需要人工来做,并且短时间内也取代不了。”
瓜棚最热时50多度
开工时间提前到凌晨四点半
而在另一边的西瓜棚内,虽已过了今年西瓜的旺季,卢阿姨和丈夫老傅依旧忙碌在瓜藤之间。卢阿姨熟练地“顺藤摸瓜”,轻轻拍打西瓜,凭借“听声辨瓜”的经验摘下西瓜交给老傅放入西瓜框内。不过你可能不知道,他们现在采摘的都是“非合格产品”。
接过记者递上的矿泉水,老傅一边喝水擦汗,一边向记者解释:原来,由于之前梅雨季雨水过多而光照不足,这些8424西瓜已经提前进入了收尾阶段。为了抢种下一茬蔬菜和哈蜜瓜,瓜农们需要将这些熟了的“收尾瓜”及时清理出去。
“高峰的时候一天要采摘16000斤!瓜棚里面实在太热,高温预警那几天,棚里温度能到50度,所以我把果农们的工作时间调整到了凌晨四点半到上午九点,下午四点到晚上七点半,到了晚上让他们戴着头灯作业。”在刘苗会看来,让瓜农在高温下的瓜棚内作业是完全没必要的,人性化的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
即将进入八月,上海的盛夏还在继续。随着黄桃、梨即将进入高峰期,这些给市民餐桌上送上清凉甘甜的果农们依旧晒着火辣辣的太阳,吹着自然的风,忙碌在田头并享受着丰收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