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芯片工程师正在洁净室内,利用显微镜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受访对象供图)
襟江带海,潮涌东方。
上海的发展犹如奔腾汹涌的黄浦江,一刻未曾停歇。
步入新时代,上海接过中央交给上海的战略任务,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全球首研新药、国际一流医疗器械不断涌现,上海生物医药“首发引领”特征逐年凸显;普通硅片擢升为令世界赞叹的“神奇”芯片,上海半导体产业撑起了中国芯片“半边天”……今年,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落实,上半年三大先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1%。
奇迹,每时每刻,都在上海的每个车间、每个实验室,甚至是每个工位上发生。
奇迹,为何总在上海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从这个角度看,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是必不可少的,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
“奇迹之城”的底气,正是来自上海的工人阶级。
上海工人遵循习总书记指示,使命在肩、砥砺前行,组成了现代化建设“梦之队”,为上海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勇探新路。
他们奔腾强国之“芯”
集成电路行业“弄潮者”涌现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国近25%,是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城市。
在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虹集团)旗下芯片制造平台副总裁、芯片制造专家李冰寒和许多集成电路从业者的心中,“520”就是寄语国家集成电路事业繁荣昌盛的“最强音”。
时光回溯到2017年5月20日,时值华虹集团上海华力二期主厂房钢屋架吊装的日子,共有25人的基建团队在主厂房第一榀钢屋架前合影留念,并打出“520,我和工地有个约会”的标语,尽诉对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承诺和期待。一年后,又是一个“520”。上海华力二期主厂房基本完工,具备了主要工艺设备搬入的条件,提前两个月完成预定目标。此时,已达100多人的基建团队在同样的位置和角度,以同样的标语和风格,再次合影留念。
两张照片,一个约定,一种精神。基建团队战酷暑、斗寒冬、冒暴雨、顶台风,忘我工作,日夜奋战,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几乎为0,他们用热血和奋斗诠释了以“家国情怀、一诺千金、敬业奉献、使命必达”为核心的“华虹520精神”。
李冰寒感慨道:华虹人的每次进步革新,都与中国半导体行业走向国际一流行列的脚步共振同频。基于芯片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竞争是重中之重,唯有众人众志成城的力量,才能刷新中国芯片史上的又一“奇迹”。
“荆棘”“险滩”密布的“中国芯”领域,上海需要的正是这样前赴后继的“弄潮者”。
上海也始终意识到:人才队伍建设,永远都是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变得更强、走得更远的关键因素。
去年以来,上海以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个《意见》+十大专项计划”为牵引,积极推行集成电路“住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全力培养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等产线急需的工程硕博士。今年5月,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产教融合就业育人联盟成立,紧随其后的6月,上海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实训基地成立,将对深化集成电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人才供需适配搭建重要平台,发挥积极作用,也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适配。
在研发团队的努力下,一对健康的宝宝出生了。(受访对象供图)
他们撑起生命之翼
生物医药行业“挑战者”频出
云南省安宁市,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
前不久,安宁一对患有遗传性低碱性磷酸酶血症的夫妇在沪圆梦。依靠上海亿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下称:亿康医学)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夫妇两人阻断了自己的遗传性疾病,成功拥有了一个健康宝宝。“在此之前,这对夫妇已经生了两个患儿,对他们而言,能诞下一个健康的孩子无疑是个奇迹!”亿康医学的研发人员陆思嘉表示:这就是他们做研发的动力。
而在亿康医学位于上海奉贤东方美谷核心区的3层小楼里,这样的奇迹,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陆思嘉介绍,他们整个团队深耕了9年,为超10万个家庭解决生育难题。
勇涉生命医药的巅峰、险谷,上海从来不缺“挑战者”。
一场“耗时10余年、成功率不足10%”的医学奇迹,也在悄然发生。随着上海倍而达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1类创新药——甲磺酸瑞齐替尼胶囊今年获批上市,这场“资金紧张到临床试验一度暂停”的冒险,也终于有了圆满结局。一切的成功,与被誉为中国创新药征程上的开创者之一的张晓东,带领团队常年“折腾”在化学合成和工艺研发密不可分。“折腾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至少有可能性和机会存在。”张晓东曾说。
近年来,上海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首发引领”特征进一步凸显,在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全球首研新药、全国首发细胞治疗新药和国际一流医疗器械。形成了“东有张江药谷、西有嘉定械谷”的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职工参保总量已达28万人。
其中,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集中、创新实力强、新药创制成果突出的全球创新引领地之一,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职工中,有超四成选择在这里就业;而“上海械谷”科创园一期开园以来,也吸引了七大研究所和联合实验室入驻,他们的“主理人”不乏医学背景的年轻人,这些生物医药行业从业者,也将在此奉献智慧与青春。上海每一位生物医药行业从业者也秉持这样的初心,撑起生命之翼,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需求的患者和家庭,带去福音。
他们胸怀远瞰之智
人工智能领域“揭榜者”频现
人类每眨一次眼,大约只需100毫秒。
上海玉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玉贲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TO(首席技术官)徐如钧深谙,这转瞬即逝间的精贵。他所在公司开发的AI(人工智能)边缘视觉产品,就是在这一眨眼间,迅速完成识别,一旦发现监测区域内有人体或人体部位,就立即控制设备减速或停止工作,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长久以来,工业安全管理和智能检测的核心痛点,一直困扰着许多企业。在徐如钧带领下,玉贲智能一支高效且具有创新力的职工队伍耗时3年多,自主开发了包含机器人、冲压机床、立体仓库等作业区人员安全智能管理系统的多款工业级AI标品。如今,国内细分市场,玉贲智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头部公司。“不久的将来,玉贲智能的产品有望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里。”徐如钧表示。
面对解决全球问题、前沿问题,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从来不缺“揭榜者”。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85后,他觉得自己和同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开放、共享,明白要做成事,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这,其实也是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从业者们站高望远的大智慧。
2021年,宋海涛就任院长,带领研究院同仁在顶层规划、生态营造、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等方面交出了许多亮眼“成绩单”:两年间,研究院孵化了20多家企业,涉及人形机器人、虚拟电厂、智能仿生视觉、DNA存储、全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累计完成市场融资近40亿元。
人工智能犹如疾驰之风,在上海各行各业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革新,产业人才前赴后继,上海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高地的步履不停。
2017年,上海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后,我国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出台并实施;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2023年,上海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力推民营企业深度融入基础设施构建。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已从183家增长到348家,产业规模超3800亿元。
时光如河,历史被一页页翻过,也将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为史诗。
新时代,更多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们,依旧奋勇当先,砥砺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