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气医生”之责护大国重器远航——记“长江口01”轮电机班组长曹传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陆晓冬 发布时间:2025-11-10 13:22

摘要: 以“电气医生”之责护大国重器远航——记“长江口01”轮电机班组长曹传印。

在第六届国家级新区经开区高新区班组长管理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上海长升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长江口01”轮电机班组长曹传印,从全国万余名参赛精英中突围而出,摘得一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14年电气技术积淀的认可,更彰显了他作为基层管理者的卓越能力——以“技术为基、管理为翼”,在守护“国之重器”的征程中,走出了一条从“技术骨干”到“管理能手”的成长之路。


14年无间断实践+学习,与“国之重器”共成长


2011年,26岁的曹传印刚从山东临沂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不久,便加入10人接船团队,远赴荷兰接船“长江口01”轮——当时世界顶尖的12000方耙吸式挖泥船。初见这艘刚下水的“国之重器”,他被先进的SCADA控制系统震撼:传统疏浚控制台密密麻麻的按钮被4台触摸屏替代,操作便捷的同时,也对电气维护提出更高要求。曹传印与团队成员围着外国工程师追问、记录,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摸透设备。


在他看来,从荷兰到上海的两个月航程开启了人生崭新篇章,每一个日夜都终生难忘。面对全英文资料,曹传印和团队靠《船舶工程词典》逐字翻译,白天学操作、晚上整理档案,抵港前便搭建起完整的电气设备运维框架。“最初是‘看大海’的梦想,让我成为首批船员,接触“国之重器”后,才懂守护长江口‘黄金水道’的责任。”他说。


他深刻体会,从业14年无间断的实践+学习是事业丰厚的积淀,每一次成长都刻骨铭心。故事很多,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2013年的并电故障:主配电板偶发并电故障,排查发现是配电板时间继电器设计缺陷且厂家停产该型号。在管理局和公司协调帮助下,申购新型备件并及时更换,根除隐患,也悟得“电气维护需系统排查,杜绝后患”的道理。


与“国之重器”相伴成长。如今,“长江口01”轮已安全运行超7万小时、疏浚量超1亿方,曹传印也从青涩电机员,成长为守护船舶电气安全的资深“电气医生”。



双向奔赴、知识共享,“电气医生”建立“电气故障案例库”


2011年曹传印初登“长江口01”轮时,他的核心任务是“吃透技术”。如今,作为电机班组长,他还有了“带好团队”的管理职责。今年8月的一个凌晨2点,机舱集控室突然传来警报。曹传印立刻奔赴机舱,43℃的高温里,他与值班管轮默契配合,迅速启动辅助发电机并电,关停故障主机,更换喷射模块与控制模块,再完成程序下载上传。一个多小时后,主机即恢复运转,有力保障了航道维护施工和安全。“船舶在航道内失电后果不堪设想,长江口航道船舶密集,一旦失控可能引发严重碰撞。”曹传印说,这样的紧急时刻,考验的不仅是过硬的技术,更是团队的冷静处置与协作配合。


“一个人的技术再强,也撑不起一艘船的电气安全,必须把个人经验变成‘可复制的知识’。”这是曹传印成为班组长后最深的感悟。他打破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了“双向奔赴、知识共享”的育人体系。


一方面,他主导建立“电气故障案例库”,将自己14年积累的2000余条故障记录,按要素整理成电子文档,标注关键数据与操作要点。新人遇到问题时,可通过关键词检索案例,成为班组新人学习“系统解决问题”的典型教材。


另一方面,他推崇不搞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带徒理念。早年曹传印曾向同事杨浩学习绞吸船电气系统,后来杨浩调任耙吸船“长江口01”轮,曹传印则以“师傅”身份传授耙吸船设备管理经验。如今杨浩成长为“长江口02”轮电机员,两人仍定期组织两船电气班组“交叉学习”,共享故障处理经验。“管理不是‘我教你学’,而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20余项技术革新:降本增效,助推国产化改造


在“长江口01”轮上,曹传印还有个身份——“施海忠航道养护工匠工作室”技术骨干。他的管理思维不仅停留在“保安全”,更聚焦“提效率、降成本”——通过技术革新推动管理升级,让班组成为船舶运营的“增效引擎”。十多年来,他牵头或参与20余项技术革新,从“耙臂声光警示系统”到“智能舱容校压工具的国产化”改造,每一项创新都源于一线需求。


其中,智能舱容校压工具的国产化改造,更是为团队省下不少成本。此前,船舶使用的进口Hydrobar舱容传感器,单个采购价高达10万元,且参数需单独适配。他们研发国产HART智能仪表组态软件,改进校压工具,“现在相同舱容油柜只需申请一套传感器,采购就能省50万元。”这项成果还在同类疏浚船推广,获评长江航道局群众技术创新优秀成果。


14年守护,曹传印见证了长江口航道的变迁:从依赖美国卫星通信,到全面应用国产5G微波通信,网速显著提升、运营成本大幅降低;船舶设备从依赖进口,到越来越多国产化替代。


如今,AI技术也成了曹传印工作的“好帮手”。他用AI生成学习材料、草拟技术文档,在本次大赛新增的AI答辩环节中,曹传印更展现出“数字先锋”的特质——既能熟练驾驭智能工具完成分析任务,又能以专业视角对AI输出进行批判性验证,真正实现“让AI为管理决策赋能”。



做“国之重器”上的小“细胞”,保黄金水道大“动脉”畅通


“一件事、一辈子,一家人、一条心”是长江口航道人的情怀与信念,也是曹传印14年的坚守与见证。


家人的支持,是曹传印最坚实的后盾。今年六一儿童节,女儿画了一幅《黄金水道强国脉》,画里有长江口的灯塔、航行的船舶,还有“长江口01”轮疏浚作业的场景。“她把我口中的工作、新闻里的画面,变成了自己的想象。”曹传印说着,掏出手机展示画作,眼里满是温柔,“这幅画,是孩子对我工作最天真的认可,也是我继续坚守的动力。”



“长江口航道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艘船,更是国家经济的‘动脉’。”曹传印说,他愿继续做“长江口01”轮上的一个“细胞”,用技术与坚守,用辛勤与汗水,护这艘“国之重器”继续健康航行,让长江口的“黄金水道”永远畅通。



摄 影:赵彤云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上南公交开展...

​在金秋季节放松身心,陆家嘴白领...

全力推进上海工会新闻事业高质量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