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大海上,一座忽闪着光的灯塔,指引着船舶航行的方向。
历来,大众对灯塔充满着浪漫想象,沧海桑田,具有悠久历史的灯塔发展如何?日前,劳动报记者随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航标处赴佘山岛灯塔一线,路途遥颠簸,孤岛环境恶劣,海风猛烈,阳光毒辣,脱离想象的真实灯塔工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守护灯塔指引船舶航行。
百年灯塔守望海运要道
行至海岛单程3小时
早上八点,记者抵达横沙岛码头,坐上交通船,准备驶往佘山岛。
佘山岛位于东海北部,为长江入海口的咽喉要地,是一条海运要道,岛上对进出上海的船只一览无遗,佘山岛因此也被誉为“上海第一哨”。海岛上的灯塔建于1871年,最早为侵占岛屿的英国人所建,百年来,佘山岛灯塔成为了进出上海港的重要导航标志,闪烁的灯光站照亮了千万船员的回家路。如今,灯塔上一共4位灯塔工人,两两轮班值守,每年新进航标处的大学生都要上岛体验锻炼一段时间。
船程过半,小船明显晃动得剧烈起来,浪花急促地拍打在船舷,“我们现在已经出了防汛堤,过了这里浪就会越来越大,也离佘山岛越来越近。”航标站副站长边晓阳熟练地靠着墙稳住身子,告诉记者得益于今天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这样的风浪绝对算得上“轻柔”。
天气状况好时单程约3小时,碰上恶劣气候能否出海都是个未知数,每月巡视、每年两度巡检,边晓阳对前往佘山岛的路线再熟悉不过,随着驶出的距离越来越远,手机地图软件上都已看不出位置,船舶更加颠簸,桌上碗里的水随着船舶晃动边缘似乎马上要洒出来。
随着远处海岛从“冒尖”放大到眼前,交通船缓缓停靠在码头边,说是码头,其实更像个大台阶,踩上交通船的栏杆,拉住岸上灯塔工的手,一脚发力猛地迈过大海,上岛之路并不容易。
佘山灯塔的两位灯塔工人龚兵(左)、张春华(右)
海岛多风、多雨、无淡水
信号靠风吹上岛
初次登岛,立刻被秀美的山崖风景和岛中央一道长石梯吸引住目光,同时也感受到毒辣的阳光扫射到头顶。从石梯拾级而上,灯塔工人龚兵、张春华介绍起了他们的工作。
张春华已经在岛上工作了12年,刚上岛时设施很还简陋,信号全无,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也要在岛上各处找信号,“我们说信号实在太差了,要靠风吹上来才行。”
偏远的地理位置,导致了佘山岛多年来多风多雨无淡水,一切生活物资全靠运输上岛,同一个灯塔班组的工人龚兵对海岛的体验更加深刻,虽是灯塔新人,由于过去曾在佘山岛当过兵,龚兵上岛的时间最早能追溯到1998年,“那时候的房子都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刮风就漏水,海风又特别厉害,最早的时候我们在岛上养过猪、种过水稻,每周自己都要碾米。”
走到山顶就能看到矗立的灯塔,如同一座黑色堡垒立在山头,22海里外的船都能看到灯塔的光。白天是灯塔的休息时间,灯塔工人的工作主要是保养灯器。
跟着张春华走进灯塔,原本湿热的空气更加炙烫,向上的旋梯就在头顶,楼梯很窄,爬梯时总感觉前者的每一脚好像都踩在自己的头顶。登上海拔70米最高处,张春华站在悬空的支撑台阶上,擦拭灯器,顶部空间密不透风,室内更加闷热,张春华原本上山时湿透了的工作服又湿了一遍。
下了灯塔,张春华又要去检查机房,“在海上,空气都有腐蚀性,设备线路容易老化,我们每天要测量仪表仪器是否正常。”
张春华工作中
灯塔内狭窄的楼梯
山底247级台阶通往山顶
驻守源自自豪
维护灯塔、雷达等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基本就是灯塔工人的工作全部,工作相对基础,对看守灯塔来说,更大的困难在于战胜孤独和偏僻。
小岛不大,总面积仅仅0.088平方公里,从山底到山顶一共有247级台阶,走快些的话十分钟就能上下一个来回,张春华说,每天上上下下,他往返的路线至少要走上十几遍。
247级台阶通往山顶
每个艳阳天,暴晒毒辣;每个台风季,狂风骤雨;每个冬季,水管都可能被冻住。这些年来,经过各方努力,海岛的生活质量已经大有提升,设有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住房翻新重建,吃穿用度相比过往好了太多。过去为了丰富灯塔工人的业余生活,工会曾购买了大量影视光碟,隔段时间还要定期更新光碟,随着信号基站的建设,光碟退出工会的采购清单,信号强了,张春华打电话也再不用寻找风口。
即便如此,岛上的寂寞与孤独依然是难以避免的。灯塔工人们,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选择这份职业?
张春华是上海人,家在浦东,孩子刚中考结束,上岛后经常一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最初是经人介绍后才知晓了这一行业,来到岛上12年,他也习惯了海岛的生活,12年来航标处对家里的照顾也让他很安心。家人对张春华的工作当然或多或少有些怨言,但如他所说,孩子“家门钥匙挂在脖子上”,自己上学自己放学,就像他坚守灯塔的父亲一样,自信独立。
龚兵的老家在四川宜宾,源于过去的工作经历,他的家人对佘山岛熟悉又陌生,听了很多年但从未来过一次。刚来三四个月,他对灯塔的感情更为纯粹,十分自豪于自己能在这座百年灯塔上工作,“我跟家里人说,你们去网上搜,一搜佘山岛就会出来百年灯塔。”刚开始,他也有些担心,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自己一直在学习记录仪器的参数、灯器的保养,这都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虽是新人,龚兵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些老师傅还会做简单的修理,我还要加强努力学习。”
此次上海航标处上岛,带来了一批工会防暑降温物资,八宝粥、凉茶、蜂蜜柚子水、洗衣液等也随着交通船,送到了佘山岛上。生活设施相比过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岛送清凉的上海航标处党委书记徐振表示,“我们将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继续尽力改善员工生活。”
翻山越岭送到员工手中的清凉物资
劳模创新工作室升级灯器
无人灯塔或是未来
今年11月,现任佘山灯塔主任的王永成即将退休,结束四十年的灯塔生涯。龚兵作为下一任灯塔工及时补充进了队伍中。然而,未来谁做灯塔工,依然是困扰航标处的难题。
灯塔光亮一夜不可灭,航标站副站长边晓阳告诉记者,航标站最怕接到的就是岛上的电话,“一旦有电话就说明是大事。”过去若是灯塔出现故障,天气好时维修师傅还能坐船来修,刮风下雨只能隔着电话线远程指导,“现在信号好了,我们还能视频通话,来看一看。”
好在,不仅岛上生活设施不断更新,灯器装备也实现了升级。佘山灯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引进国外的灯塔发光旋转设备,现在仍在正常运转使用中,而它的设备元件早已停产。上海工匠、上海航标处养护中心主任吴志华依靠长时间的研究摸索和多年积累的灯器养护经验,成功实现了佘山PRB-21灯塔驱动系统国产化改造,让这座历经风雨洗礼的历史文物灯塔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在海上为航海者指明方向。
就在去年,吴志华带着团队再次上岛,将灯器进行了升级,“以前白天必须要拉上窗帘,防止阳光伤害灯器,现在就不用了,帘子可以一直放着。”
从到点必须手动开灯关灯,到如今通过日光阀自动换灯,未来,无人灯塔是否有可能?
上海航标处已经做了不少努力,尽可能减轻灯塔工人的工作量,但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大部分设备需要人力巡检、灯塔在柴油机发电时需要换电、机房需要看管……
前方的路很难,但上海航标处并未放弃,今年年初,长江口门鸡骨礁灯塔经过改造能源系统,采用新绿色能源技术及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能源系统运转的良性循环,实现岛礁无人化值守。
相比佘山岛,鸡骨礁面临的海上风浪更直接,台风时浪花能打到7层楼高,几乎要到灯塔顶部。改造后的灯塔不仅彻底终止了传统的24小时有人值守方式,日均消耗电量较以往减少50%,二氧化碳年均较以往减排74%,真正做到绿色可循环,上海航标处表示:“数字+低碳,未来转型成智能灯塔,我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