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寻访丨龙华二十四烈士中的工运人——劳动报记者寻访欧阳立安烈士历史足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1-02-08 08:23

摘要: 90年前的暗夜,24位革命者血染龙华。

1931年2月7日的夜晚,在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响起了罪恶的枪声,“龙华二十四烈士”英勇就义。


在二十四烈士中,有一位牺牲时年仅19岁的青年英雄,看上去稚气未脱的他,实则早已是身经百战的革命者。他就是大革命时期共青团江苏省委委员、上海总工会青工部部长欧阳立安烈士。“冲冲冲!我们是劳动儿童团。不怕敌人刀和抢,不怕坐牢和牺牲!杀开一条血路,冲!冲!冲!”这是由他创作并被当时少年儿童广为传唱的歌词,如今似言犹在耳。自古英雄出少年,佼佼还属欧阳氏。


欧阳立p安


“终于不用再经过地下通道了。”这是近几个月中,来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参观的游客最直观的感受。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设计与施工,完成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工作的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已正式运营,游客可经由地面到达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


寻访当日,适逢一场冬雨过后,记者从位于龙华路2591号的龙华烈士陵园4号门进入,便是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作为陵园的核心部分,纪念地主要包括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和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


关押欧阳立安烈士的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


走进龙华监狱的男女看守所,压抑与绝望之感立刻扑面而来。馆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至1937年间,在此地先后关押了包括二十四烈士在内的近万名革命志士,约有千人遇害。不过,即便在当年这个令人失去人身自由、甚至生死难料的监狱中,却诞生了世上罕见的文学诗社——“扪虱诗社”。禁锢的牢狱生活,锁不住革命者思想自由飞翔的翅膀。他们聚集在一起,或相互唱和,或命题述志,创作的大都是纪念烈士、追求理想、互相鼓舞的内容。像革命者张恺帆为纪念二十四烈士的诗句:“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末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成为龙华精神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走出看守所,映入记者眼帘的,即是新开辟的一条长约160米、笔直宽敞的连通大道,作为连接起就义地与纪念地的主体部分,也串联起此次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工程中新建的忠魂广场、胜利广场、制诗亭、“为了忘却的记念”二十四烈士主题雕塑园等。大道两旁种植的浙江楠,质密坚韧,根深抗风,是牺牲英烈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大道的尽头,屹立着一座通往就义地的小木桥。馆方告诉记者,当时革命志士就是经过小桥,然后在小河边壮烈牺牲的。而在就义地的不远处特别种植了一棵“就义树”。据记载,在原淞沪警备司令部刑场,曾有革命者慷慨就义于大树之下。上世纪90年代,原树枯死,这棵“就义树”是对原树的复原。


在“就义树”附近,复原龙华二十四烈士殉难处的“英烈坑”最触动人心。1931年2月7日深夜,欧阳立安、何孟雄、龙大道以及“左联五烈士”等龙华二十四烈士正是在这里就义。如今的“英烈坑”复原了当时挖掘出烈士忠骸的现场:锁在烈士身上的镣铐、散落在骸骨旁边的铜元,以及冯铿烈士的绒线背心。


对话烈士外甥女刘庆元:我捧着一束鲜花想把它们焐热


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而一位少年能成为英雄,往往深受其家庭的浸染。不错,欧阳立安烈士即成长于一个革命的家庭,他的父亲、小弟弟都为国捐躯。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据他同为革命者母亲的口述传记改编的电影《革命家庭》轰动全国,而记者与欧阳立安烈士的外甥女刘庆元的访谈,也即从这部电影开始。


欧阳立安在上海工作过的申新五厂铜匠间


工运父子兵


在电影中,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是欧阳立安父亲欧阳梅生的扮演者,“记得母亲说过,当时找了不少演员最后才定下了孙老师,虽然外形上并不是很像,但读书人的气质是颇为相似的。”刘庆元说道。


欧阳梅生是引领整个家族走向革命事业的启蒙人、领路人。他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在读书时期就立下了为国奉献的革命志向。1926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欧阳梅生与郭亮等人积极筹建了湖南总工会,任省总工会秘书长兼工人纠察队政治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又转移到武汉,与“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龙大道等人负责组织中共汉阳县委,他担任县委书记,开展地下斗争。


“那时,我的大舅就开始从事工运工作了,他是我外公的好帮手。”刘庆元说道。欧阳立安虽然年纪尚小,但有勇有谋,上级任命他为汉阳县委的小交通员,负责传送党的秘密刊物《大江报》。


唯一照片背后的手足情


照片是后世了解近现代历史人物的一个具象“窗口”。学生来龙华烈士纪念馆参观时,会自然地在欧阳立安烈士的展示区域前仔细端详、驻足良久,因为能找到一种同龄人的共情感。


“我大舅眼睛比较大,很有神,不过个子不高,是典型的湖南人样子。”刘庆元说道。这是欧阳立安留在世上的唯一一张照片,而在它的背后,还有着一段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


1928年,在汉阳县委“年关暴动”被敌军破坏后,欧阳一家应党组织的安排转移至上海。但彼时,同样已参加革命工作的大弟弟欧阳应坚在一次行动中暴露被抓进了警察局。为了不让年幼的弟弟一个人在牢房里害怕,欧阳立安特去拍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是年,他16岁,而这张稚气未脱的脸庞着实安慰了小自己两岁的弟弟。“我二舅和大舅的感情很深,这张照片二舅一直贴身保存了很多年。”如今,它已作为传家宝被刘庆元好好地珍藏着。


2021年1月30日天津评剧院首演史诗评剧《革命家庭》,刘庆元(左二)与演职人员合影 (受访者提供)


质朴的工人情结


“外公过世后,我外婆带着大舅等一家子来到了上海。”也正是在上海,欧阳立安遇到了日后影响他从事工运事业的另一位同属“龙华二十四烈士”的中共江苏省委候补委员、原中共沪中区委书记何孟雄。


刘庆元说,自己的大舅因跟申新五厂铜匠间的工头发生冲突,辞工回家时恰好碰到了何孟雄。何孟雄把他带到沪东区委工作,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开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者,1930年5月,何孟雄介绍欧阳立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牺牲前最后的三年里,欧阳立安经常穿梭于浦东、沪西、闸北、南市一带,在各个纱厂、烟厂之间传递文件,散发传单,进行革命活动。除此之外,“那个时候,工人因为工作权益得不到保障,我大舅和母亲还多次参与了游行示威。”


看守所旧址


既然选择了革命,生死就早已置之度外。在1931年1月在中山旅社被捕后,欧阳立安始终保持乐观,保有质朴的工人情结。他曾写过一首诗:天下洋楼什么人造,什么人坐在洋楼哈哈笑,什么人看门来把守,什么人为工人坚决奋斗?天下洋楼我工人造,资本家坐在洋楼哈哈笑,国民党看门来把守,共产党人为工人坚决奋斗!


“这就是他想看到的新世界吧”


1950年3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谢觉哉签署命令,并发函给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查找“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函中称:1931年,欧阳立安等23名烈士于上海东方旅馆等处被捕,后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杀害于部内旷场上,遗体即被埋葬在旷场上的方塔旁。


“早在延安时期,外婆就向有关领导提起过搜寻烈士的遗骸;建国后,她还曾直接写信给上海市市长陈毅。”不过,等到政府真的完成了坟址调查工作,及至龙华烈士陵园建园至今,一直挂念此事的刘庆元的外婆却未曾亲身到过此地。“因为不忍心去,外婆和妈妈从小就和讲我大舅小舅从事革命的故事,但很少讲他们的牺牲,因为太年轻了。”谈及此,刘庆元哽咽得一时说不上话。


作为家族中最年轻的第三代,多年来,刘庆元会不定期地从武汉飞上海,清明、冬至来龙华烈士陵园祭扫。她说,自己的这一辈和晚辈都在全国各地定居,而这里是一个可以凝聚族人记忆、情感和传承精神的地方。


24烈士墓地


2021年,适逢“龙华二十四烈士”殉难九十周年。1月7日上午,就在申城经历新年里的第一波低温寒潮之际,已快70岁的刘庆元只身来到龙华烈士陵园。当她手捧着鲜花,第一次站在英烈坑之前时,一种无以复加的无力感扑面而来,即便裹着厚实的羽绒服,依旧感觉是刺骨的冷。


刘庆元想起了90年前的那一晚,也像今天一样,极其寒冷;她想起了外祖母曾回忆与大舅的最后一别时说,“立安没有棉衣穿,仅仅围了一条围巾,脸冻得红红的。”她还想起了,1931年和今年很像,农历新年来得晚,“大舅过了年才19岁啊”……


回到武汉的家中,刘庆元在自行隔离的14天里,写了一篇《冬日的祭扫》。在文章的结尾,已心情平复的她有感而发——


“今天的烈士陵园,处处可见瞻仰革命先烈的游客,处处可见陪伴英烈晨练的老人,处处可见家长带来接受红色教育的孩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样的安泰祥和,令人欣慰。大舅实现了‘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的誓言,这就是他想看到的新世界吧!”


【链 接】——“龙华二十四烈士”中的工运人


龙大道:从“康庄”到“大道”


侗族,贵州锦屏人。1922年考入上海大学。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回国后,任中共曹家渡部委书记、上总主席团成员等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时曾负责上总工人纠察队的组织和训练工作,并参加指挥攻打闸北地区的战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汉口、杭州等地工作。192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代理书记。1930年任上海总工会秘书长。1931年1月在中山旅社被捕。


以名字激励志向,用诗歌表达理想。这是龙大道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沉心潜意的追求。龙大道原名“康庄”,他在入党之际,觉得“康庄”似乎美中不足,“大道”方显志存高远,因而改名为“大道”,以此名表达将劳苦大众引向光明大道的决心。由此,他的境界也随之升华。“乌云总有一日散,共庆东方出太阳”的诗句,是他萦绕内心的期待;宁肯自己节衣缩食,慷慨资助贫困工人,是他习以为常的善举;“南北东西春总好,杜鹃何苦劝人归”,是他四海为家的写照。


何孟雄:狱中题壁 丹心可鉴


湖南酃县人(今炎陵县)。1920年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同年参与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多次参与组织北方工人运动。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省农委秘书等职,参与领导江苏等地的农民斗争。1930年任中共沪中区委书记。1931年1月在东方旅社被捕。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莫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全国最早50余名中共党员之一的何孟雄便是这样的英杰。他在黑龙江陆军狱壁上题过诗——“当年小吏陷江州,今日龙江作楚囚。万里投荒阿穆尔,从容莫负少年头。”于逆境中见乐观,于沉着中见昂扬。他在上海龙华狱壁上题过名。临刑前,他与难友共同在墙上画了迎风招展的红旗,并将各自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写在上面。在囹圄内见坚贞,在死神前见信念,丹心可鉴。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刘振思,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