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寻访丨申新九厂老厂长宋琴芳:骄傲于百年老厂的光荣传统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嘉宝 发布时间:2021-03-15 08:20

摘要: 申新九厂,其前身是1878年在杨树浦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这是中国第一家官商督办机器纺织厂,中国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

说起澳门路上的“申新九厂”,老一辈市民多是不陌生的。作为上海的“母亲工业”,苏州河畔的纺织行业曾经辉煌了一个多世纪,其中尤以申新九厂名气最为响亮。申九工人历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8年,这里曾爆发了载入工运史的“二二斗争”;1949年,纺织工人在轰轰烈烈的护厂运动中迎接解放军的到来。而今,这座承载着百年纺织历史记忆的申新九厂旧址,已改建为上海纺织博物馆述说着时代的记忆。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的线索,记者辗转联系到申九最后一位厂长宋琴芳女士,听她讲述记忆中的申九往事。



难忘的厂史第一课


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上海解放这段时期,纺织业作为上海的“母亲工业”开始迅速发展。据统计,1930年上海产业工人28.5万人,其中纺织行业20万人;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共有纺织企业4552家,棉纺锭243.54万枚,占全国棉纺锭总数的47.23%,号称“半壁江山”。


苏州河畔的申新九厂,其前身是1878年在杨树浦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这是中国第一家官商督办的机器纺织厂,中国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1913年改名为“三新纱厂”,成为盛宣怀家族企业。1930年由荣氏家族所收购,搬迁到位于苏州河南岸的澳门路150号。1966年更名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1993年恢复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原名。


宋琴芳出生于1953年,1979年接替退休的母亲进入申新九厂工作。在申九无比辉煌的年代,她从一名工人到组长,一步步成为厂长。作为亲历者,见证了上海纺织业从创造辉煌到转型蝶变的过程。


宋琴芳向记者谈起“二二斗争”、“护厂运动”的工运历史。“解放前,不光是我们,上海的许多工厂都开展了护厂运动,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保护机器、设备,不让资产转移出去,迎接解放军的到来。‘二二斗争’更不用说了,那是载入中国工运史的大事件。”虽然不是亲历者,但宋琴芳对申九历史非常熟悉,“我们当时进厂,首先就是厂史教育。入厂培训讲历史、讲安全、讲规范,厂里有专门的老师授课。我们是百年老厂,历史久、规模大,大家都骄傲于这样的光荣传统。”


一代人的纺织情怀


时过境迁,当年轻人站在安静、宽敞的博物馆里,望着琳琅满目、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展品时,已经很难想象申新九厂本来的模样。但对于许多附近居民、当年的老职工来说,昔日工厂的热闹情形仍历历在目。如今的上海纺织博物馆,正建造在申新九厂旧址所在。一批情结不改的老纺织人,从各处收集了关于纺织的物件、文字、影像等,撑起了这座纺织博物馆。宋琴芳也是其中之一。


很长的一段时间,申新九厂曾创造过纺织企业的许多辉煌,九厂最兴旺时,厂里有7500名员工、8000名退休工人,10万多枚纱锭、800多台织布机,还有线锭、气流房等各类纺织专业设施。从1955年公私合营一直到1992年,累计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每年可以再造一个申新厂。直至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上海纺织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宋琴芳告诉记者,纺博馆内的“压锭第一锤”实物,总能让很多老纺织人不禁感慨万千。当年,在上海纺织博物馆所在的申新九厂,上海纺织工人砸毁了熟悉的纺织机,开启上海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艰难转身。“这一锤,为上海砸出了新的发展空间。”上海纺织行业诞生过许许多多的劳模,他们的先进事迹也成为纺织博物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年理清散存资料


宋琴芳对纺织历史更深层次的了解,正是在筹建博物馆的过程中。


申新九厂于1991年开始逐步调整,在旧址上筹建上海纺织博物馆的计划提上日程。“当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档案,我们当年有一个档案楼专门保管档案。大约有整整三年左右的时间,才把这些档案慢慢理清楚,有些更加系统性的、有保存价值的送到市档案馆,一部分就留在了我们的纺织博物馆。”


位于澳门路150号的上海纺织博物馆,户外展示面积1500平方米;室内展示面积4480平方米,通过实物、资料、场景、图文、模型和多媒体等,比较完整地向市民们展现了上海纺织产业的历史和文化。作为全国纺织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工业旅游教育基地、申九“二二斗争”革命纪念地,经常会有不少观众前来参观学习。


从工厂关停到筹建博物馆,宋琴芳成为上海纺织历史的守护者。退休后,她仍然活跃在各类宣讲活动中,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讲述上海纺织的故事。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王枫,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