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寻访丨杨树浦路上的工人学校: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孕育于“沪东第一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成溪,任晟玮 发布时间:2021-03-22 15:27

摘要: 劳动报记者寻踪百年杨树浦路上的工人学校。

提及上海百年工业的起锚地杨浦,杨树浦路是一个始终都绕不开的地方。在这条被称为“沪东第一路”的马路上,分布着杨树浦发电厂、国棉十二厂、杨树浦煤气厂等工厂,由此,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产业工人。


日前,记者重新踏上昔日每天上演数十万名工人上下班壮阔景象的杨树浦路,寻访近百年来,为提高产业工人阶级意识和思想觉悟,丰富产业工人文化知识,在沪东工厂集中地区开办的工人学校。


沈家滩偶遇大学生实践小组


据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记载,1935年10月,中国青年反帝大同盟决定在沪东工人区开辟工作基地,派钟民和戴季康到腾越路沈家滩大弄堂办起了沈家滩识字学校。学校设早、晚班,招收以纺织工人为主的附近工厂男女职工,通过识字教育向工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抗日,开展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年底,在北平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王本英找组织来沪当教师。在她的资助下,又在杨树浦路义德里(2639弄)118号租房两幢,扩大校舍,添置设备,办起了正规的小学。国难教育社建议取名余日章小学,以利于掩护革命活动。此后,国难教育社又在平凉路齐物浦路(今江浦路)口的一条小弄堂内办起了余日章第二小学。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对上海的进攻,沪东很快成为日占区。余日章一小、二小都被迫停办,人员中有的转移到市中心地区的余日章第三小学,也有一部分教师和工人学生奔赴抗日前线。


当年的校址现状如何?还有熟知这段历史的人吗?能否找到曾经在此学习过的工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番寻访。


从地铁12号线隆昌路站3号口出站,到沈家滩识字学校还需要沿着隆昌路步行大约20分钟。步行至近海州路,记者发现两位青年人正拿着黑白地图,比对实地建筑,并不时记录一些数据。经询问得知,他们是来自同济大学的本科生,正在做一项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记者从两位大学生手中的地图看到,他们大致调研范围圈定在定海路街道。他们表示,前期已经对该地段的历史建筑进行了解,此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拍照、现场询问和走访了解该地居住区基础设施情况、园林绿化情况以及居民居住情况等。



听完大学生简单介绍后,记者随即询问他们是否了解杨树浦路2639弄118号。可不巧的是,该处正好位于他们调研的范围之外。但他们向记者表示,目前,杨树浦路上的大部分老房子虽已经人去楼空,但沈家滩居委会尚在,就在腾越路的尽头,杨树浦路西北方向上,或许他们知道沈家滩识字学校的情况。


居委会寻觅未果,巧遇杨树浦路2639弄原居民


记者根据地图走到腾越路尽头,眼前是一片已经拆迁完毕的空地,仅剩下一幢孤零零的6层小楼,看起来似乎经历了多次加层,显得摇摇欲坠。小楼后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杨树浦发电厂两根高耸入云的烟囱。询问门口保安得知,穿过空地边的小路至凉州路,边上就是居委会。


走至凉州路,记者跟随墙上指示牌,来到杨树浦路2611弄24号沈家滩居民委员会。屋内三名工作人员正忙于旧改工作,记者说明来意后,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沈家滩识字学校历史较为久远,他们手头上暂时提供不了相关资料,至于了解这段历史的居民,他表示周围居民基本都已经搬离,搬去哪里他们也并不知情,再联系比较困难。


居委会收获甚少,但记者发现,该处所在门牌号为2611弄,与本次寻访所要找寻的2639弄非常相近,便打算以居委会为中心,向四周进行寻访。


在一片墙上写着“拆”字的民居中,记者看到一处红色大门上方的墙面,镶嵌着“2633”和“7”字样水泥门牌。由此判断,寻访方向是正确的。再往前走,门牌号越来越接近,终于在杨树浦路的一条小巷, 发现了“杨树浦路2639弄5”字样的门牌。但是这一片区域已经封闭,入口处横放着一竹梯示意“禁止入内”。记者试图进入寻找118号,但被门口的保安拦下。保安向记者表示,这片老房子均已腾空,等待拆迁,为防止腾空的房屋被他人利用,发生不测,他们24小时轮班在各个出入口看守,任何人均不得入内。


此时,一位老奶奶也被保安拦下。记者询问得知,她是从军工路专程赶来,想再看一眼自己居住了近60年的老房子。她还告诉记者,自己20岁的时候就住在此处,房子估计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居住的具体位置在杨树浦路2655弄,即2639弄这排房子的对面。


当问及是否听说过沈家滩识字学校时,奶奶摇了摇头说不太清楚,但可以向记者介绍当时此处的具体情况。据奶奶回忆,她的邻居中,纺织工人并没有占大多数,占大比率的是毛巾厂的工人。她的公公曾在此开过剃头店,自己则是在定海路开了一家裁缝店。“入口这原来有个酱油店,东边是个米店,西边则是副食品店。以前国棉十二厂上夜班的工人,都会到这家副食品店买点糖果饼干等点心。”奶奶一边讲述还一边用手比划,每家店当时大致方位。


鉴于杨树浦路2639弄118号的寻访未果,记者决定前往大康纱厂工会旧址寻访。


大康纱厂工会旧址,难觅踪迹


上海国棉十二厂前身为大康纱厂,在这上班的工人,有一些曾在沈家滩识字学校里读过书。因此,记者从杨树浦路折返到海州路151号,到大康纱厂工会旧址一探究竟。


遗憾的是,在海州路151号,并没有大康纱厂遗留下的印迹,在这个门牌号下,是一家家政公司,与所要寻访内容毫无关联。但记者注意到,该处名叫“振声里”,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建筑属于旧式石库门里弄,沿街墙面灰白相间,窗户漆为红色。傍晚时分,沿街售卖蔬菜粮油馒头的店铺,叫卖声络绎不绝,进出里弄的居民则多为老年人,十分热闹。


记者在振声里附近,发现一位大伯正在歇息,便主动与其交谈,试图探寻些许沈家滩识字学校的信息。大伯告诉记者,自己在1946年就跟随父母住在了振声里,他退休前是煤气公司的一名职工,不久后,他和住在弄堂里的居民就都要动迁了。


而对于沈家滩识字学校这段历史,大伯表示,由于当时年纪还小,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事实,具体的细节不得而知。他还向记者介绍,在海州路的对面,曾是国棉十二厂的职工宿舍,但目前已经搬空。而在杨树浦路两侧,曾分别设有石油公司、十七棉纺厂、杨树浦发电厂、十二棉纺厂、煤气厂和肥皂厂等工厂。“走在这条路上闻着味道,就能知道走到了哪里。”由此可见,大伯对该地区的熟悉程度。临走之时,大伯建议可至杨浦滨江的杨树浦驿站电厂党群服务站打听情况,或许能有收获。


“抢救团队”对居民进行口述史采访


随后,记者联系上定海路街道总工会寻求帮助。街道总工会专职副主席黄佳告诉记者,几年前,街道曾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上海乐益社区发展中心挖掘定海路街道的在地文化,其中就有沈家滩工人识字班。


在黄佳的牵线搭桥下,记者与该社会组织负责人曹萌取得了联系。“我们从2016年开始,一直挖掘定海的在地文化。”曹萌讲起定海的历史和文化,了然于怀。而这份熟悉,来自量的积累。“我们在旧书网上,几乎把跟百年杨浦有关的书籍全都买下了。买回来后,我们再一点点查阅,从中梳理出与定海路相关的史料。”而对于沈家滩识字学校的史料收集,团队到当年识字班所在建筑里,对居民进行口述史采访。


“其实沈家滩的历史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唯一困惑的,便是‘大弄堂’的具体位置。”曹萌表示,常听附近居民说“大弄堂大弄堂”,可具体位置却一直找不到。最终,曹萌的团队通过查询比对史料,确认了一条通往杨树浦路的弄堂就是“大弄堂”。“虽然当年的‘大弄堂’可以踢足球、过汽车,可今天我们看见的却是‘羊肠小道’。”曹萌说,之所以“大弄堂”变成了“小弄堂”,是因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弄堂里住户的厨房间、储物间等占据了原来的道路,但大家却依然把它叫做“大弄堂”,识字班当时也就是在这里的一栋建筑内举办的。


谈及对沈家滩识字学校的保护与传承,曹萌亦是如数家珍。“我们杨树浦驿站电厂党群服务中心人流量很大,我们就把识字学校的故事写进讲解词,宣讲给更多的游客。我们还策划了许多活动,比如徒步活动,带着大家徒步沈家滩以及中联村,告诉大家这里曾经的历史。又如童画杨树浦,把沈家滩的故事融入十米长卷,邀请小朋友在长卷上绘画。此外,我们撰写一本名叫《弄堂烟火情》的书,与之配套的口述史的微纪录片也收入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


摄 影:李成溪
责任编辑:李轶捷,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