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春节,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钳工夏晓东没有回老家,而是选择留在上海陪伴一台“大家伙”,依靠着这台“大家伙”,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飞速连接。
今年37岁的夏晓东,是隧道股份上海轨交机场联络线工程3标的一名一线钳工,他所要陪伴的“大家伙“就是由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超大直径盾构机 “骐跃”号,属于国产“超级装备“”。
整机总重约达 3200 吨,直径 14.05 米,总长约为 99 米……夏晓东今年留在工地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工友们一起,把“骐跃”号安装到位,节后能够准时启动设备联调。其实除了响应政府和企业的号召,夏晓东选择坚守还有一个朴素的原因:“这台设备从去年3月开始在我们设备厂里生产开始,我就一直在生产线上,它就像我的‘孩子’,所以现在进入安装阶段我也要在现场。”
记者今天在上海轨交机场联络线工程3标工地,随夏晓东一起进入到地下36米的工作面。36米对于轨交盾构而言,是一个相对较深的深度了,相当于地下12层的深度。沿着现场施工搭建的楼梯,装着钳子扳手,步行还是略有些吃力。“所以,每天除了中午吃饭或者上厕所上到地面,就一直在下面了。” 夏晓东说。
夏师傅开玩笑说,自己的工作有点像“搭乐高“,把工厂生产好的设备部件拼接在一起可以了,最后再由电焊工焊接到位。不过当记者来到现场工作面发现,把各种重量的钢构件摆放到位、安装紧固件、微调安装角度……一步步稍有差池都不行,安装这台99米的盾构机其实绝没有夏师傅说得那么轻松。的确,从安装到调试再到节后盾构机能够推进,有上百个像夏师傅一样的资深一线工人要奋战数月。
对于像夏师傅这样的一线建筑工人而言,其实除了待遇、责任使命感之外,荣誉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内在激励因素。夏师傅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机场联络线是上海的重大工程,建成后时速可达到200公里每小时左右,从浦东机场到虹桥机场只要40多分钟。“我看到网络上有网友说,以后走错机场也不怕误飞机了。能够在这样的大项目上干,也是我个人一辈子难忘的经历。”
记者和夏师傅合影
五年前,夏师傅曾经在外地的一家盾构生产企业工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企业倒闭欠薪,而上海成为了他的“归属”。“家里人都对我说,上海的这份工作不错,能卖力就尽量卖力点。说实话,我也很喜欢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