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风采】
贾金平,工学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上海市教育工会副主席、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委员。
先后荣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工会工作者标兵”、“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1961年出生的贾金平,属牛,也是上海交大公认的“三牛”书记。从教35年来,他任劳任怨,敢闯敢试,破局开路,勤勤恳恳,是大家心中“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勤恳服务的孺子牛”。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特别是2017年贾金平担任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以来,作为学院改革发展的“当家人”,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培育等方面颇多建树,不断推进学院纵深发展:在交大17个国家“双一流”学科中,化学和化工学科独占两席;2018年化学、化工QS排名进入全球Top50,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千分之一;科研经费总额在交大理科中排名第一;2018年以来学院连续三年年度考评优秀……
甘为老黄牛:唯有热爱才会负重前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是贾金平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工作的真实写照,而这背后是他厚植于内心深处的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哪里需要就要往哪里冲!”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这是一个“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担当。
1999年,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贾金平是参与创建的三个元老之一,后又担任党总支书记,2001年学院获批环境工程博士点,同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质的发展跨越。
2007年之后的十年,贾金平再次转型,义无反顾地投身工会事业,担任校工会主席,期间有八年兼职上海市教育工会副主席,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成为大家心目中实实在在的“娘家人”“贴心人”。2013年他作为全市高校唯一的工会主席代表参加中国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市教育系统基层工会考核中连续十年获得“优秀”,使上海交通大学的工会工作走在了上海市教育系统、乃至全国高校工会工作的前列。
2017年5月,贾金平走马上任,挑起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重担,“别的都不怕,最担心两件事——学生安全和化学品安全。”他带领学院班子,促党建引领、抓心理预防、建课程思政,关注学生安全;创建“人防、技防和物防”工作机制,有效抓住了安全事故的牛鼻子。学院里另一大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人才回流了,在 “引育并举”的人才工作理念下,不仅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还吸引了数位顶尖科学家近悦远来。4年来,学院教职工队伍从160多人壮大到200多人,其中,全职与实聘院士就达到6人,兼职院士2人。
“这是我们化院最好的时代。”不少教授感慨道。
敢当拓荒牛:擅于总结规律求新求变
贾金平认为,这些变化和发挥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的作用息息相关,通过“三驾马车”的有效拉动,我们完善了30多项制度,每个教职工都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大家凝心聚力,在这里工作心情愉悦,干劲更足了!
“一所学校或者院系想要快速发展,离不开和谐的氛围,你看‘和谐’两字,一个‘口’边有‘禾’,就是大家都要有吃的;一个‘皆言’,让大家都能发表意见。很多学校人才流失不仅仅是因为教职工的收入不高,而是没有应有的知晓与表达的机会,特别是一些高端人才,如果在学院管理中没有发言权,就会没有存在感。”
有人说,贾金平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以准确识变之智、科学应变之道、主动求变之能,总能在变局中开创新局面。“我只是掌握每个新领域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创新开拓,再努力做出点特色亮点来。”贾金平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工会管理中擅于摸索出一套方法论,不断闯出新路。这也为他在主持学院综合改革中提供了助力,以问题为导向,先行先试,探索学院发展的综合改革道路,推动学院更快更好地发展。
贾金平任学院党委书记后,全面深入梳理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共同推动形成了“加强基础、跨界开放、挤水铸金”化学专业综合改革方案。以化学和化工领域优势特色为基础,全年科研经费逐年提升,2020年总量达1.87亿,较2017年增长75.8%。教育部 “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也成功获批,未来的目标是建成分子科学领域的“领跑者”和人才高地。
乐做孺子牛:扎根教学,勤恳服务
作为一名教师,贾金平潜心教学,和蔼可亲,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他常常告诫自己“做教育、做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要爱学生、爱学科、爱教育,要引导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要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师生共同成长”。他认为,高校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人才,优秀的人才人品第一,还要兼备良好的学识和技能。他曾先后获得过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SCI论文超过150篇,并撰写专著2部。
作为一名高教管理者,他“亮剑”教研新模式,二十余年深耕一线教学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担任系教学副主任期间,他曾编写《任课教师工作细则》,从教师如何备课、怎样写好板书一直到如何出补考卷……他重视教学改革,组建教学团队,重视教学竞赛,以研促教、以学促教,打造多维度立体式内涵式的教学发展道路。
作为一名工会主席,他提出将工会建成“民主之家”、“学习之家”、“快乐之家”、“温暖之家”、“和谐之家”的理念深入人心,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深受教职工欢迎。他创新民主管理方式,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校情通报会和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他注重探索不同用工形式的非在编人员入会,开展在校博士、硕士生入会试点,博士后、专职科研队伍和项目代理人员入会试点,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一等奖。他拓展“十必访”内容,完善帮扶、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帮扶服务体系,加大对大病和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