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把这8句话挂在嘴边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婚姻与家庭 发布时间:2021-09-27 17:23

摘要: 一颗丰盈的内心,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曾看过一个提问:如果你有孩子,准备怎么养他?


一条高赞回答,说出了多数父母的心声:


“无论你在物质上是否富有,但在精神上,一定要给足孩子。”


因为只有内心富足的孩子,才能看到自己的优势,接纳自己的不足,不炫耀、不攀比,感受到当下的幸福;


只有内心富足的孩子,才能在挫折和困境面前不屈不挠,独立坚强地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只有内心富足的孩子,才能勇于说不,不被“空心病”困扰,朝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奋进,拥有爱己和爱人的能力,一生幸福。


父母若想让孩子内心丰盈,一定要将以下8句话挂在嘴边。


“我陪你”



在《少年说》中,一群孩子对父母发出呐喊:


“我一个月能见你们几回?”


“我想让你们陪我说话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玩手机!”


“拜托你们陪陪我好吗?”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是不被爱的。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那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和父母一起读过的绘本、搭过的积木、走过的小路,点点滴滴都是爱的滋养。


无论多忙,请不要忽略孩子,哪怕只是睡前给孩子讲一个故事、道一声晚安;


无论多累,都别让孩子等得太久,及时地看见和回应,别让孩子什么都有了,内心却一片荒芜。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伴,一声“我陪你”,陪出的是感情,培养的是安全感和自信心。


“你又进步了”



曾看过一个孩子写给父母的信: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


我的脚很短,请您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观察一切事物;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打击我。”


在父母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孩子背后却需要花费很多心血,付出很多努力。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请不要吝啬表扬;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请不要试图打击。


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相信,他拥有可以变好的力量。


我们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耐心和鼓励,孩子才会从心底生出勇气,才能成长得更好。


“我永远爱你”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对付孩子不乖的惯用招数,可孩子表面听话的同时,内心的安全感也在逐渐被破坏。


孩子最亲最爱的人是父母,他最怕的,就是父母抛弃他、讨厌他。


这种暂时的情感抛弃,不是体罚,而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父母脱口而出的一句“不要你”“不爱你”,只会让孩子一辈子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心理学家尔·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时,父母的一句“我爱你”,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接纳你的情绪。


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你变成什么样,你永远都是我最爱的孩子。


爱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只有确认自己被爱的孩子,内心才能被安全感和价值感填满。


“再想想,你肯定能做对”



教育家周宏有一句名言: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然而很多父母,生活中却总是对孩子恶语相向:


“没脑子,这么简单都不会!”


“你是猪吗?”


“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东西!”


孩子很容易被这些负面语言暗示影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结果他真的慢慢变成了“没用的人”。


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赞赏和肯定的孩子,注定内心匮乏、自卑一生。


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管住自己的嘴,不揭孩子的短。


别给孩子贴标签,少些贬损和谩骂,多点鼓励和正面暗示,相信我们会收获一个更自信更优秀的孩子。


“做你自己就好了”



当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就好;


当孩子慢慢长大,父母的初心却慢慢变成了难以满足的“野心”。


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喊妈妈了,为什么我家孩子还不会?


别人家孩子都能背300首古诗了,为什么我家孩子只知道疯玩儿?


别人家孩子每次都能考100分,为什么我家孩子回回不及格?


父母习惯性地赞赏别人家孩子,否定自家孩子,只会让孩子陷入“永远不如别人”的沮丧情绪中,越来越无助和绝望。


北大教授丁延庆说:“不要用单一的尺度去看待孩子。”


与其用“别人家的孩子”来伤害孩子,不如用信任、接纳与欣赏,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养分。


有一天,你会发现:


我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班上的孩子都喜欢他;


我的孩子虽然五音不全,但他运动很有天赋……


看见孩子的闪光点,看见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告诉他“做你自己就好”,相信每个孩子都能熠熠生辉。


“没关系,我理解你”



有一句话说:“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每个闯了祸、犯了错的孩子,内心都是忐忑不安的。


若父母在这个时候,急于批评和指责,并不会让孩子“长记性”。


相反,孩子只会因为害怕,找理由为自己开脱,最后学会了逃避和说谎。


一个3岁的孩子,把热汤倒进了爸爸精心养育的名花里。


爸爸一怒之下找来藤条准备狠狠揍孩子一顿,妈妈赶忙阻拦:“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养花。”


在妈妈的安抚下,孩子说出了缘由:“奶奶说汤有营养,我想让爸爸的花长得更高一些。”


孩子所犯的错,就像一枚硬币,正面是问题,反面是成长。


蹲下来,给手足无措的孩子一个拥抱,听听他的解释,拉着他的手一起面对。


别低估了爱的力量,却高估了管教的手段。父母的温暖和理解,胜过一切道理和教化。


“我看到你真的很努力了”



一流的父母重视过程,三流的父母只看结果。


孩子学得快就一顿夸,学慢了就一顿骂;孩子考得好就奖励他,考砸了就惩罚他。


可孩子背后的辛苦和付出,许多父母却总是视而不见。


孩子的成长,其实怕的不是问题和差错,而是这些都被父母的情绪所掩盖。


语言是有能量的,可以养人,亦能伤人。


孩子做作业遇到了难题,写得很慢,错得很多,你可以说:“没关系,我看到你已经很努力了。”


孩子跳舞怎么也学不会,钢琴练了很多次还是很糟,你可以说:“我们再试试,下次一定能行。”


用积极的语言,认可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的付出。


让孩子知道,过程比结果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孩子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一直走在进步的路上。


“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



孩子内心是否富足,不在于家庭贫富,而在于父母的生活态度。


如果父母经常把“穷”“没钱”“你要那么好的东西干吗”挂在嘴边,这些话语就会像细胞一样,在孩子体内扎根繁殖。


最后慢慢衍变成“自卑”“愧疚”“我不配”“我不值得”。


父母随口一句“太贵了不能买”,剥夺的可能是孩子一生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力量。


清华教授彭凯平说:


“如果总是告诉孩子家里‘缺’,我们没有别人好,其实是一种贫穷感的灌输。”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是不抱怨、不诉苦;


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带着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


用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身体力行地向孩子展示努力的意义,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家庭、父母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回应,一次温暖的拥抱,都会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幸福和希望。


一颗丰盈的内心,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如何拿捏好爱与...

和孩子讲道理之前,家长应先关注情...

“习惯性粗暴”为亲子关系埋下隐患...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