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教研员周韧刚:知行合一,用热爱点燃“生命科学”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1-10-19 10:23

摘要: 28年来,周韧刚知行合一,将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实验教学和学科育人的实践中,成为不少生物老师心中的“楷模”。

名师风采


周韧刚,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任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生命科学学科副主任,上海市植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担任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导师。


参与编写的《黄山植物》一书及黄山植物相关区系研究课题曾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领口洗得发白的蓝T恤,户外休闲中裤,轻便健步鞋……周韧刚一身短打,就像刚完成田野调查回来的生物老师,他的肌肤晒成小麦色,身姿挺拔,笑得灿烂,让你想起大自然的鸟鸣虫唱、青草香气,以及晨曦的光。


10多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有点拥挤,他的办公桌和市教委教研室美术、科学教研员的紧挨着,教案、书籍在案头堆成一个个小丘,挂着长镜头的单反相机搁在桌角,十分醒目,里面产出过数以T计的素材。“生物老师的观察记录如同语文老师的阅读写作、音乐老师的习琴练声,日积月累,自然探索,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修炼。”周韧刚表示。


电脑笔记本的画面停在“质膜”章节,他正在剪辑高中生物学空中课堂的录播课。“这届高一赶上新课改,高中课程都要重新录制。”周韧刚解释说。去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上海就在致力于打造“永不落幕”的空中课堂,生命科学的网课由8年级一直要录到高二,从备课、现场陪录,到剪辑修改、签字送审,每一节线上课他都亲力亲为,至今已经录制了300多节课。


周韧刚在魔都中学生物界算是个“异类”,1993年参加工作,不久就罕见地“跳级”成了杨浦区教育学院中学生物教研员。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中有发言权,他硬是边做教研员边下沉到中学教课,在教育学院期间还给幼儿园、小学教师的师范大专班学生开课,教出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他的学生年龄跨度从三四年级到60岁,教授的课程除了中学各年级的课程外,还覆盖人体解剖生理学、自然科学基础、生命科学等,曾一个星期扛下过60节课,积攒下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口碑。因为表现出众,2000年,29岁的周韧刚就被评为上海市劳模。2003年,市教委教研室的中学生物学科老教研员退休,他应聘接任,这一做就是18个年头。


28年来,周韧刚知行合一,将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实验教学和学科育人的实践中,成为不少生物老师心中的“楷模”。“老师是‘红烛’,教研员就是‘嫁衣’,我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激发更多老师投身生命教育的情怀,让他们去点燃广大学生的生命观念、社会责任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这也是学科的责任和我的使命。”周韧刚说。




一切源于热爱


别人都看好的路不走,他偏要走自己的路。“喜欢、勤奋、任性、乐在其中”是周韧刚常挂在嘴边的词。和很多男孩一样,从小他就喜欢昆虫,那时家住杨浦五角场地区,每逢暴雨,屋子就被水淹,虫子爬上墙头,他会饶有兴致地抓来研究。高中时代,周韧刚当上了生物课代表。“那时心心念念,就想当一名老师,而且一定要当生物老师。”这份热爱让这位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放弃了别人眼里“更好”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师范院校。作为那一届的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市三好学生,面对众多就业选择,周韧刚仍秉持初心,当一名普通的生物老师。


“22岁新入职的第一课仿佛就在眼前。”周韧刚翻出28年前在宏伟中学给初一年级上“植物学”的教案,一手漂亮工整的楷书钢笔字,跃然纸上,每一页都一丝不苟,教案详尽记录了备课要点,相关章节还特别标注“课堂引申出与生活实际、时事信息相关的例子”,每节课后他还会用红笔认真地写下反思。他的几本优秀备课笔记曾在校教工休息室公开展示,在教师中引起不错的反响。“虽然时代巨变,话语体系、教学内容等都变了,但教育的很多内在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我会勉励自己,认真走完职业生涯的最后十年。”





心中有学生、有学科,这份热爱是流淌在周老师血液里的。现在,除了周一周五固定在市教委教研室办公,其余时间他常常奔走在各基层学校间,平均每年跑150所中学,听100节课。他不开车,也不太打车,爱搭地铁公交,坚持绿色出行,以实际行动诠释环保理念和生命教育。他还喜欢将沿途的街景人文,制成vlog,上传朋友圈分享生活点滴。热爱生命、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了身边很多人。


为了将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思想和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思考、研究和成果更好地向教师和大众辐射,2016年,他建立微信公众号“聚焦生命走近科学”,至今已吸引6600余名用户,粉丝遍布全国各地,原创加转载图文近2000篇,成为生物老师和爱好者的宝藏资源库。


作为上师大兼职副教授,周韧刚每年还带教两名研究生,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还担任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的导师,至今已培育出5届、100多名学科骨干。近些年,周韧刚积极参加鸟类调查公益活动:作为上海野鸟会会员,在共青森林公园做公园观鸟导赏,在南汇东滩做郊野观鸟导赏;到南汇东滩湿地参加海洋大学老师主持的鸟类资源调查,他提交的鸟类记录数量冠绝华东地区,是名副其实的观鸟“劳模”。




“职业的特殊性造就了独特的职业群体。除了对生命世界充满更多的关注外,生物老师还有独特的观察视角。不怕苦不怕累,愿意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地走进自然,常常成为他们最显眼的特征。但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编制习题等繁忙的工作,往往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渐渐的,一些生物老师变成了学生眼中只会教书本和刷题的群体,他们的课堂中多了图片,少了实物,多了说教,少了实验,他们选用的教学事例也开始与大自然渐行渐远。这样的状态并不好!我们期望课堂中有更鲜活的事例,期望学生在离开生物课堂时仍能关注身边的生命现象,期望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能有更多科学的解读……”说话间,只听窗外不时传来几声啾啾鸟鸣声,“刚才飞过一只白头鹎,还有乌鸫。”周韧刚脱口而出道,他在陕西北路500号这个大院连续做了长达7年的观鸟记录,用高清配图、频次方式进行可视化直观展示,一共观察到40余种野生鸟类,被同行赞为“这是一位生物教师践行生物学素养的知行合一”。


怎样当一名好老师


“生动、好玩、接地气、鲜活”是不少师生对周老师课的评价。注重实验,尊重学生,不唯分数论,强调学科育人,则是周韧刚的教学思想。“一个生命科学的老师如果把规定的实验放弃了,就是把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放弃了。”他常常对老师们这样说。


周老师有次上课要讲鸽子,一般老师都带个鸽子标本讲解,他打听到班里有个学生的爸爸是信鸽协会的,家里养了很多鸽子,就问他借,还让他上课讲解。一堂课同学们听得意犹未尽,最高光的时刻在课程尾声,周韧刚让这位学生亲自放飞信鸽,以验证鸽子是否会认路回家。“那个学生以前每次考试都不及格,那堂课后,我特别表扬了他,后来的一次生物他破天荒地考了95分,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信心起来了,学习就越来越好。”周韧刚说,“老师要更多站在学生视角想问题,尤其不能忽视偏弱学生的感受。要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万万不能端着架子说教。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让学生感觉有趣、有用、容易学,学习内容变幻无穷。对学习方法加以引导,应该让学生明白,最重要的是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方面,不一定说大道理,而是以具体的例子传递给学生,把看似高大上的内容说得通俗易懂。”


别看周韧刚温文尔雅的,上课时却很能镇得住场子,遇到班里一群“调皮捣蛋”也管得住,他的秘诀是——“夸”。他曾经给6年级的一班学生布置过一份特别的作业——写“人体与卫生周记”,形式不拘,写写画画都行。有同学交了卡通人物系列的环保生活漫画,他上课就点名表扬,使劲夸奖。在他的鼓励下,不少同学纷纷脑洞打开,交出了很多创意作业,这个班的学习风气也为之一变。周韧刚认为,对各类作业,只要学生是认真响应的,哪怕质量还有差距,也应以表扬为主。而表扬不是说“你很棒”之类的虚词,而是实实在在挖掘闪光点。比如,你的图中哪些元素搭配很好;你的思考角度跟人家有啥不同,有创造力等等。同时也可以对学生提出方向、希望,让学生感觉你的课是看得起他们的,他们的表现是被老师关注的。


这些年来,和周韧刚打过交道的初高中老师不下3000个,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老师名字他都叫得上来。“无他,只是刻意记忆而已,这也是一个生命科学老师对生命的另一种尊重。”他上课时提问,一定会叫学生的名字,刚接手新班级时,周老师会利用一切机会认脸,比如学生做眼保健操时,还会对着座位表一一指认,学生感到这个小学科老师很用心,看得起他们。周老师把拖堂视为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我听课时,遇到无视下课铃的老师,教得再好,评价等第也必定会降级,这是个硬指标。”他还总结了5点控制教学时间的经验,与新入职教师分享。不仅不拖堂,他还会在下课前故留悬念,把学生的胃口吊得老高,让他们对下堂课充满浓厚的兴趣。


“生命科学只是小学科,而不是副科。生命科学的学科育人价值在于:让学生具备生命学科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生命意识,树立正确世界观。老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从爱上自然探索开始,最终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周韧刚说。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名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