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风采】
何学锋,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现任闵行区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七宝外国语小学校长,先后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小学校长、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开创百年名校闵行区实验小学“一校四区”的恢弘新篇章,接任民办七宝外国语小学校长不辱使命,结对莘松小学、申莘小学、鑫都小学、马桥实小打造“实验小学教育联盟”,牵手“新基础教育”生态区的十多所学校建设“优质教育圈”……从1998年而立之年接掌闵行实小起,何学锋便一直在“高起点”上探寻“新起点”,带领航母级别的公办名校跑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加速度”。他一步一个脚印,将实验变示范,见证着闵行从“教育大区”走向“教育强区”,带出了一支足以影响闵行教育界的“教育集团军”。
“对一个校长来说,规模太大也有风险!” 何学锋却居安思危道,他现在最痛苦的不是工作忙、累,而是抽不出更多时间深入一线,走进课堂,多多倾听老师的声音。何学锋一直铭记恩师、华师大终身教授叶澜的话“再忙也要进入到班级去听课,跟老师去对话”。
为了“双脚不离地(学校)”,这些年来,何学锋再忙都坚持做这么几件事:每届新生的第一次家长会,他一定会到场主讲,四个校区就讲四遍,从不厚此薄彼,直到把问题讲清说透;每年六一晚会,他会扮演机器猫、佩奇爸爸等各种卡通人物,只为亲近学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参加学生10岁集体生日,和他们一起经历人生重要时刻……“和蔼亲切,没有架子。”学生喜欢这位校长爸爸;“海派大气,睿智善良,有人格魅力。”老师们打心底里敬佩他。
采访中,“启蒙养正,明理成人”的校训不时被提起,何学锋坚信,在正品行、明事理的自我成长之路上,教学生怎么把握“主动”至关重要。“不少学生小时候被动学习,长大后被安排工作、生活,甚至婚姻,多么可悲啊!”何学锋常常问学生:“孩子,你想来上学吗?”他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醒来,想到今天有感兴趣的课,就盼着快去学校。让孩子主动地爱学、乐学,是教育的本质,也是他最在乎的。
“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享有童年生活的充实与幸福;让教师主动智慧地工作,体验职业内在的尊严与价值。”对何学锋而言,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只有一个:师生的真正发展。为了这个朴素而真诚的教育理想,他甘做改革路上的急先锋,勇往直前。
“双减”下的“同而自主”
从一个校区30个班级、1000名学生,发展到如今坐拥莘松、春城、景城、畹町4大校区、158个班级、7100多名学生,百年实小从2004年起,一路在飞速扩张。优质办学带动学区人口急剧膨胀,生源“疯长”又催生出一个个新校区,面对因教育资源紧张而“长”出来的学生和校区,何学锋总说:“我愿意多承担一点任务。”然后,带领团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佳话。
“要么不办,要办就要办成与老校区一样的优秀!不能砸了实小的招牌。”自开办第一个春城校区起,何学锋就坚持从老校输出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统一以“5:5”的新老教师比重,平衡各校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为了打破四校区同质化办学,他又提出“同而自主,特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变革管理机制,学校成立管理评估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研发中心,确保四校区制度文化统一、优质资源共享,同时又通过校区综合特色课程打造策略,保证每个校区的独立运作和个性化发展。莘松专注“儿童阅读”,春城以“蒙正教育戏剧”见长,景城的“跨文化主题”课程、畹町的SAP课程也各有专攻,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课程,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张扬。“一校四区坚持相同的文化底色、教育理念和教学规范,但‘同’到什么程度?‘自主’到什么程度?这里有一个分寸的把握问题,这个难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何学锋陷入思考。
面对“双减”背景下,作业量减少,如何带领这艘公办“航母”,做到从起点到过程的教育公平,四个校区齐头并进,真正优质、均衡地发展?如何让孩子爱上课堂,提升育人品质?何学锋认为顶层设计和课程建设是关键,它包括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精心设计作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等三方面。以设计分层作业为例,实小有一支强大的作业研发核心团队,设计出来的作业少而精,分层作业还与学生高度匹配。每天下午3点半-4点半的课后服务时间里,能力强的学生学有余力可以挑战自主选择性作业,能力弱的也会获得老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公办小学的生源参差不齐,解一道数学题,会的学生通过讲解解题思路,不仅帮到了不会的学生,自己也得到了锻炼。我们更关心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施以差异化教学,更关注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养成以及思维的培养,这才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核心。”
下午4点半-5点半,则是学生最爱的社团时间。在春城校区,一周有1000多个师生、日均2-3个班级的孩子投入“教育戏剧”兴趣活动。“一出戏,从编剧创作、道具制作到角色分工、排练演出,涉及语言表达、交往合作等各方面能力,还可以延伸到语文、英语课堂的分角色朗读、情景对话,学生的乐群自主、核心素养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让他自豪的是,不少中学反馈说,实小的学生活泼阳光、擅于交往,综合能力强,学习后劲足。
培养研究型教师激活发展自觉
优质教育的均衡,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开办春城校区前,实小只有80几个老师,如今4个校区的教师总和已破500人,仅仅依靠“师资的调配”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何学锋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和教师的成长密不可分,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关键是要有一套适合学校的校本培训机制,以团队研修增强教师的文化认同,使每一位新进教师都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实小的工作方式,认同实小的办学理念,并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实小人。
学校每年有大批新教师入职,何学锋“严格把关”亲自面试,再听取专业面试小组每个成员的意见后,综合打分择优录取。为了让新老师快速成长,何学锋推出“学科主任责任制”,对语、数、英等学科实行“5+1”制度,即每个学科设一个责任人,每个校区的每个年级都设一个教研组长,组成该学科的核心团队。学科主任有随时“推门课”的权力,他们每周至少五次听课评课,每学期平均要听每个老师1-3堂课,跟踪式听课倒逼老师不断研究、优化课程。
“每个老师上好课要‘说课和自我反思’,每个学期写4篇教学随笔,老师有了更多创造、思考的空间,获得了发展性的评价和激励,最终得到真实的学习和成长。”在何学锋看来,传统的教书匠只是教得熟练,知识传递方面没有创新,自我没有成长。他要培养研究型老师,让“研究着工作”成为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让教师实现由承担“教育工作”向享受“教育生活”转变。“教师的发展,一定要扎根在日常的具有研究性和变革性的实践之中。这是教师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土壤。校长的任务,就是把研究意识传递给教师,要有制度设计和保障。”在何学锋的推动下,实小特有的研修文化蔚然成风。
“新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有时会‘跟不上’,往往收获不大,甚至让教研沦为‘走过场’。”何学锋对症下药,提出“前移后续”的教研方式:“既有‘前移’又有‘后续’,构成一个螺旋向上的回路,一种连续性的事件,从而确保教师专业知识扩充和专业能力提升。”同时,“统分结合式”、“滚动式”等各种创新的教研模式也应运而生,“名师工作室”、“学科专业委员会”、“校骨干教师梯队”等组织构建起学校教师梯队式发展网络……在实小,每个教师都慢慢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
他还十分注重打造教师团队文化,主持构建“实小教师文化校历”,从学年初的教师节,到年末的团拜、家访,从“班主任节”到“学术节”,从打造教工文化社团到编撰文化校刊……致力于营造一个凝聚、和谐、活跃、向上的教工团队,老师们逐渐生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同时,何学锋更关注为教师营造一个具有成功感的工作环境。对他的团队和老师,他总是心存感激:“以你们的出色,也许在其他学校早就成为校长、区级骨干教师,但是你们愿意为了理想继续在实小工作,那我就一定要为你们的成功负责!”在他的主持下,《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实小骨干教师评定方案》等得以大力推进,老师的收入分配方案和考核评价机制获得全面改进。
一系列措施激发了教师自主自觉地发展。几年来,实小教师在市、区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崭露头角,培育了区研训员、兼职研训员、骨干教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学科带头人团队等区级骨干40余人,区级骨干后备、校级骨干100余人,区小学英语、数学、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区德育实践研究基地、区语文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等也选择在此“落户”。
实小的老师在体验职业尊严的同时,更充分享受着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要让每个老师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才能激活他们持久的发展自觉。”何学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