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王熙珍,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等荣誉称号。1998年起在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同时担任虹口区“特殊教育名师培训基地”主持人、上海市残联智力残疾康复培训专家、上海市教委学前特教中心教研组组长、上海市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说起上海的学前特殊教育,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的特教工作是业内公认的标杆,而王熙珍就是曲阳二幼特教名师队的“扛旗人”。“这是我们三代老师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只是在这个‘特殊’的高地上起飞而已。”王熙珍谦虚道。
“王特、正高”,是同行对她的昵称。2011年,王熙珍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2017年成为正高级教师,她也是上海市学前特教行业中第一个正高级教师。
60后的王熙珍,是孩子们眼里的“漂亮阿姨”,她长发微卷,眼眸清澈,优雅洒脱,散发着知性美。从教38年,她把25年芳华都献给了学龄前残障儿童的教学教研,形成了有特色、可操作、可复制的学前融合教育的管理与教育策略,及特教班幼儿教学模式。
王熙珍的办公桌上,放着她和孩子们的合影:阿明(化名)记忆力超群,后来考上了外地的医学院;聪聪(化名)有绘画天赋,现在22岁了,是国内某知名文具品牌的文创设计师……王熙珍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在她的眼里,自闭症孩子都是学习能力有特点的“折翼天使”,找到优势,就能成长。
“追求每一个特殊孩子的成长,做最优的教育,当最好的教师!”如今,王熙珍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成就一批“高端”的融合教育老师,带出一支团队,创出一个品牌。
让特殊孩子不特殊
提到特殊教育,很多人会想到自闭症、智力发育落后或者脑瘫的孩子,明明是特殊孩子,怎么让他们不特殊呢?王熙珍认为,他们首先是孩子,然后才是特殊的孩子。他们不仅仅要学习技能、康复受损功能,他们和所有孩子一样,应该走向全面发展。
自闭症幼儿是特殊孩子中的特殊,很多还伴有癫痫或其他精神症状,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听觉输入差,注意力不易集中,但视觉加工能力强,不少孩子绘画好,识字多。王熙珍带领教研团队探寻医教结合康复模式,先医疗评估,再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康复做出个性化的发展性评价。她们总结出“引导训练”、“音乐疗法”、“运动训练法”、“游戏疗法”、“美育康复”、“图文配对”等方法,以个案的形式,用描述性语言,详细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这样不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完善教法,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如今,曲阳二幼每年向华师大、姐妹园开放教学观摩,“会互动”、“愿意交流”、“习惯好”、“能力强”是大家对孩子们的评价。
“佳佳(化名)是重度自闭症男孩,特别爱画画,但他就像‘听力正常的聋哑人’,无法理解老师的语言指令。一次大班主题活动,要小朋友谈谈‘我的梦想’,佳佳听不懂,我们用照片把他需要的信息传递给他,通过他的视觉加工,帮助他理解‘我最喜欢的事’和‘我的梦想’,在翻阅照片时,他的眼神定在了‘警察’上,我们鼓励他画出来,他最终用出色的绘画表达出了梦想——当个警察。”王熙珍认为,老师不要说孩子不能做什么,而是发掘他们能做什么,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方法,搭建起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的思维跟指纹一样独特,只要想学习,从来都不晚;孩子会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情绪、情感、态度会影响学习;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习……我想这样按照几句话做下来,就能够朝着特殊孩子不特殊的方向越走越近。”
创新普特融合教育
从普教转入特教,王熙珍不仅是因为爱,还为了迎接挑战。“做特教,要处理好两对矛盾——小和大,低和高。特殊孩子虽然小众,但他们的康复牵绊着一个个家庭,关乎社会的进步,我们做的事情很伟大;特殊孩子智力发展水平低、生活能力弱,教好他们很难,但一旦取得突破就能得到更高发展。特教老师就要甘于从小事做起,向高处发展。”
1997年,王熙珍在攻读华师大特殊教育学本科时,结识了曲阳二幼的陆莹、刁俊翠等老师,期间她们共同参与市教研室的学前一体化教育的课题,志同道合让她们成为上海最早一批研究学前特教的幼师。
1998年,王熙珍加盟曲阳二幼。刚开始时,面对特殊孩子,一遍遍怎么也教不会,她充满挫败感,却没想过放弃。“普通孩子会自然成长,特殊孩子不帮就不成长,有的孩子错失早期干预会二次致残,教与不教天差地别,看到他们学会自理,养成学习习惯,成就感蛮强的。”王熙珍说,她的底气还来自曲阳二幼三代人前赴后继的探索、创新、发展。
早在1995年,曲阳二幼就开始接收聋哑、智力发展迟缓的幼儿,由王熙珍、刁俊翠、市劳模陆莹领衔的第一代特教幼师,摸着石头过河,试水学前特殊教育;市“四有好教师”练宏则接棒成为第二代的核心成员,在前人基础上开展普特融合的创新研究;如今,第三代80、90后小老师的专业背景更强,有的擅长美术,有的是语言康复师,还有的持有蒙台梭利教育资格证等。
曲阳第二幼儿园两代特教老师合影(右起刁俊翠、练宏、王熙珍、陆莹、瞿红)
“高学历、高水平、高起点,是我们团队的特色,‘认真+专业’是三代老师共有的宝贵传承。”王熙珍说,目前幼儿园里有7名特教教师,100%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有3位,她们在教学科研中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形成了“评估、实施、发展”的特色。“三代人合力开拓,承上启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王熙珍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随着“融合教育”、“零拒绝”的推行,越来越多的特殊幼儿走进特教班或普通课堂,王熙珍提出自闭症幼儿随班融合教育训练的有效方法,尝试用游戏化的教学、普通同伴的帮助、针对性康复等方法对特殊幼儿进行教育干预。她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普特融合研究,从创设融合环境、自编游戏化融合训练方法,到探索流动式融合安置、创新融合教材,把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由分工和隔离走向合作与融合,让全纳的理念深入教师内心。
她举例说,“图文帮助”让自闭症孩子了解规则,“控制时间”把握学习有效性,“阻断与支持”稳定自闭症孩子情绪,“延伸学习”拓展学习内容,这些方法已经从特教教研组走进了普通幼儿园的普通班。
将教师的培训与教研、科研结合起来,让王熙珍能敏锐地把握专业动向,始终走在行业的前沿。每二三年她会申请市区级课题,每一次的研究都展示了虹口学前特教的高度、深度:2004年生活能力训练的个体化实践研究;2006年分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并在2008年出版专著,获市教育科研三等奖;2008年医教结合自闭症的康复模式研究,2011年出版专著《中重度自闭症幼儿医教结合康复实践研究》,再次拿下多个奖项……目前她聚焦市级课题“自闭症幼儿在特教幼儿园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研究”,开发具有校本特色、操作性强、理论性高的教学实践,为全市自闭症幼儿的机构训练提供有效的方案。
“我想把学前特殊教育的理念与有效方法推广到普通班级,让更多的特殊幼儿在融合的环境中能得到发展,使更多的随班就读教师能接纳特殊孩子,也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能更好地融合。”王熙珍说,特教教师的追求就是“一个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