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应如何看待“惩罚”和“奖励”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婚姻与家庭 发布时间:2022-03-02 16:33

摘要: 适度的奖惩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棍棒底下出孝子”“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骂难成才”……这是许多主张对孩子严加管教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甚至成为一些父母教育的“经验之谈”。那么,家庭教育究竟应该严格还是宽松?惩罚和奖励在家庭教育中分别具有什么作用?现在,很多教育理论都提倡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反对父母惩罚孩子。但实际教育中又发现表扬和鼓励并不能搞定一切。


到底家庭教育中要不要惩罚?为此,我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许多委员认为,奖励与惩罚是一对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用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来巩固和发展孩子的优良行为或克服、改正不良行为。奖励是一种阳性强化,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适度的奖惩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大部分委员都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扎西委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一个结论:罚不如奖效果好!比如,他曾经罚没有认真完成生字作业的同学重新抄写几遍,结果总是不理想。后来他不罚抄写,而是对写得好的那些同学说,你们写得这么好,老师想奖励你们再抄一遍!这样一说,不一样的效果马上从学生的脸上露出来:写得好的学生更有兴致,那些没受到表扬的同学也更加认真。



这样坚持下来,全班同学都养成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不再把学习看成苦差事。扎西委员总结说,“罚”是消极的名词,“奖”是积极的名词,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来教育孩子们!还有一些委员建议,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如任芳委员认为:教育不是简单说教,孩子对行为的结果直观感知是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不能仅仅鼓励、正向激励,知道自己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对孩子来说更有教育意义。奖惩并施、掌握好度,才能让教育有效果。


实践教育环节是我们现在教育中的薄弱部分,孩子们只想成功,不知道失败也是正常的结果,这是现在孩子抗败能力弱的原因之一。适度的惩罚就像良药苦口,泡在蜜罐子里的孩子经不住风雨,既不利于成才,也不利于成人。的确如此,我们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所以,不是要不要奖励和惩罚,而是如何把握好度。


如张兴赢委员就提出,惩罚太狠会伤害到孩子,适得其反;惩罚太轻,又达不到约束的效果,孩子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些简单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长记性,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比如,父母可以罚坐,让孩子拿着软垫或者小板凳坐在角落里15~20分钟,这样既能让孩子知道错误,又不会伤害他。


关于惩罚,我个人主张有两条底线不能突破:一是罚钱,二是体罚。罚钱又叫“经济制裁”,有些学校规定上课讲话、迟到早退、打架骂人分别罚多少钱。罚钱其实不是罚学生,而是在罚父母。父母被罚了钱,孩子自然要挨打骂训斥,这是借父母的手打孩子。同时,罚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金钱万能”的阴影,感受到钱的威力无边,进而崇拜金钱。在家庭里,许多父母也在用罚钱奖钱的办法,同样应该谨慎。罚钱不行,那体罚行吗?当然更不行。


我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能体罚。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体罚是无能的表现。一般说来,体罚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说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灵;二是教师和父母情绪失控;三是坚信体罚能解决问题,消除危机。我为什么坚决反对体罚?


第一,体罚并不能使孩子真正心悦诚服,不能从根本上感化他的心灵。


俄国教育家皮罗果夫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抽打,是为激发人的羞愧感而采用的一种过于粗暴的强制手段。而羞愧感是一种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娇嫩花朵。它一旦落入粗暴之手,就会立即枯萎。抽打会使人产生恐惧,这是无疑的,但是这种恐惧并不能起到感化作用,也是靠不住的,只能掩盖内心的邪恶。”


第二,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滋长仇恨心理。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注》中也有精彩的论述:“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大概意思是,(现在的人)只知道鞭挞束缚儿童,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儿童把学校看作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儿童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第三,体罚往往容易使孩子模仿暴力、崇拜暴力。当他成年或者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教育对象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挥拳相向。


亲子之间只有心与心的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皮肉之苦,无异饮鸩止渴。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新学期来了,对孩子的教育,这三条...

这位校长说:“在乡村,做教育更有...

看完才知道,这些事妈妈别管,一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