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童年被允许做这4件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2-05-23 17:02

摘要: 童年弥足珍贵,是每个孩子人生不可逾越的起步阶段,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

童年只有一次,在童年这条没有回头路的历程中,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也许就是能够被允许做这几件事……


被允许,胡思乱想


被一对父女圈粉:爸爸三石和他的闺女小钰,印象最深的是三石爸爸那张生无可恋的表情。


7点45分就要到学校,女儿小钰却还在一粒粒扒她的早饭。


明明被闺女气得胃疼,可当爸的愣是闭紧嘴巴,没有催、没有吼,静静等在一旁。



三石爸出圈的表现成为家长圈里的一股清流,仔细扒拉“三石的一家老小”生活日常,不得不感慨:小钰,真的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不同于其他孩子,小钰有大把“胡思乱想”的时间不被打扰,不被喝止。


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雀跃离校,三石家的小钰却双手插兜,用45°抬头仰望天空。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个被允许自由孩子的幸运,以及一个静静等待孩子回家的父亲的无奈。


或许就是这份被精心呵护的自由心灵,虽然在学习上小钰并不出色,但她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却很出众。


各种水果和食材,经过她的巧手改造,令人耳目一新。


吃西瓜是一场艺术行为表演。



香蕉皮摇身一变成了八爪鱼,从水果变成海鲜。



不起眼的香菇,经过她的手,竟然变成活灵活现的乌龟,上演一场“乌龟开会”。



还有螃蟹,在她的鼓捣下,变成了令人头皮发麻的蜈蚣……



有人说,幸福的秘诀就是拥有想象力。


深以为然。


一个能在自己生活里天马行空幻想的孩子,他们拥有永无休止的好奇心,这将是他们未来探索世界的动力,将产生无穷的创造力。而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容易萎缩。


教育,并不只有规范和监督;教育,有时候需要“放纵”;允许孩子胡思乱想,也是一种看似消极,却实则积极的教育。


那些看起来被孩子浪费的静思时光,却其实是在为孩子的生命沃土浇灌营养,待未来厚积薄发,萌发出昂扬的生机与力量。


给自由,撒欢奔跑


你不一定听过她的名字,但你或许用过她的表情包。



就是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曾在5岁火爆全球的表情包女孩,在过完16岁生日没多久,自杀了。


就在她自杀前几个小时,女孩的妈妈接到通知,她的孩子下个月将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


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女孩了结生命的决绝。


她叫kailia,5岁参加美国一档儿童选美节目时走红。


事实上,早从3岁开始,kailia的生活重心就是参加“选美”。


她浓妆艳抹、盛装打扮,屡屡登上领奖台,收获各种荣誉奖牌。



聚光灯下,她的一颦一笑都是选美的标准;镜头之外,为了参加选美,她不知付出了多少同龄孩子不曾有的辛苦:学习才艺,坚持形体练习。


作为一路在镜头下成长的女孩,kailia一直是众人眼里的焦点,她表面上阳光,古灵精怪,但其实,所有这些表象只是女孩取悦世界的假象。


知情朋友说,其实kailia一直在和心理健康作斗争,遗憾的是情况比想象的糟糕。


最终,她成为全世界的开心果,却无法做到让自己开心起来。


为了孩子未来有一个好的发展,很多父母早早为孩子设计人生赛道,在孩子还踉踉跄跄的年纪里,助力他们向前奔跑。


但那些在童年不曾释放玩耍天性的孩子,终究会因为生命时光的这段缺憾,无法潇洒纵横人生未来。


就好比kailia,谁能想象这样一个笑容灿烂的女孩,竟如此决绝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精神病学家花42年时间采访了6000人,结果发现:


儿童时代不曾无拘无束玩耍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相对难以适应新环境。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童年被允许玩着长大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因为,正是那随心所欲的玩耍,滋养了孩子的生命力,帮助孩子用健康的身心应对未来错综复杂的人生。


受重视,解惑每一个问号


“谁能帮我带带孩子?”


有个爸爸在网上无奈求助。


原来,他每天身陷孩子奇奇怪怪的提问中,大脑不堪“风暴”重负。


起初,孩子的问题还算简单,什么“宠物狗有人给修指甲,野狗怎么办”,爸爸一句“野人给野狗修指甲”也就糊弄过去。


但渐渐的,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刁钻,按照爸爸的说法,那简直就是“连环夺命问”:接下来,爸爸的每一次回答,都成为儿子的“为什么”,最终爸爸被逼崩溃:“因为爸爸是猪!”


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捧腹,评论区里,却被“同款孩子”刷屏。


父母们纷纷吐槽:家有好奇娃,该如何应付?


其中一条评论却特别触心: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能被认真回答,何尝不是一种童年的幸福?


是啊,追溯我们的童年,年幼的我们何尝不也是这样“纠缠”着我们的父母,希望从他们口中探寻这个五彩的世界。


每一次,当我们能够从父母的口中或真或假得到一个答案,那是一种被满足的幸福感。


而每一次,因为不合时宜的追问,遭到父母训斥或拒绝的时候,我们又是多么沮丧与痛苦。


积极回答问题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原来提问是一件好事。由此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知识面不断丰富。


相反,如果父母消极回答、拒绝回答,甚至斥责孩子,那么无形之中就会让孩子觉得:提问是会麻烦别人的。


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被压抑,面对任何事情,他们漠不关心,对于不明白的事情,孩子也渐渐不再想提问。


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被认真对待,即便很多问题本身就没有答案,父母至少给孩子一个感受回应也很好,那些“活着可以与新鲜事物相遇”的开心生活,帮助他们走上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


予温暖,永远有人陪着说话


有一种孤单,不是没有人陪,而是没有人陪着说话。


陪孩子说话,不是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也不是询问孩子作业是否写完。


陪孩子说话,需要父母走进孩子心灵,用富含感情的声音与孩子实现心灵交汇。


悲孩子所悲,喜孩子所喜,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心始终与他们在一起。


陪孩子说话,需要父母蹲下身,以平视孩子的角度与他对话。


听孩子说,不是施舍;与孩子讲,是一种自然的言语交流,或者是情感互流。


陪孩子说话,看似简单,却常常容易被父母忽视。


你有多久没有陪孩子说说贴心话了?那就从今天开始,抽出点时间,多陪孩子说说话吧!


童年弥足珍贵,是每个孩子人生不可逾越的起步阶段,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


允许孩子在童年做他感觉幸福的事情吧,玩最疯狂的游戏,说最天真的话语,挥洒一生最活力的时光。


待多年以后,这段自由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岁月,也许能够温暖他余生所有生活的痛,抚平生活的伤,成为回忆时那抹含泪的微笑……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在遇到选择时,不妨把问题交给孩子...

你孩子的每一次劳动,都在打磨他自...

【亲子时刻】这几部优质纪录片,搞...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