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家长发现,随着年纪渐长,自家娃变得越来越爱“唠嗑”了,无论是从幼儿园放学回家,还是放假在家,都会缠着爸爸妈妈说个没完。有时候连上个厕所的时间Ta都要跟进来,叽叽喳喳地问问题、发表见解,内容主题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比如:
“妈妈,你猜我今天在幼儿园遇到什么事情了?”
“外婆,你说西瓜为什么这么甜呢?”
“爸爸,太空上的叔叔阿姨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
为什么有的孩子分享欲和表达欲会特别强呢?这是好事吗?家长该怎么引导才更合适呢?本期推文帮你了解——
孩子为什么会爱讲“废话”?
1.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强
著名心理学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技术和知识,85%取决于语言表达。”由此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可反映出一个人的大脑活跃水平——孩子喜欢表达,爱说“废话”,说明他们大脑发育状况好,神经元灵敏度高。
孩子每天的说话时间多,不仅是善于表达的表现,还是其智力发育的保护因素。换句话说,当孩子们在“没完没了”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时候,其实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善于交流和想象
喜欢说话的孩子,往往对语言的掌握能力更强,因此在学校中,也更容易和同伴分享所见所闻,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而且,孩子在说话时,虽然有时好像没有太多逻辑,但其实他们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比如,孩子看到动物园里的猴子,会联想到孙悟空、香蕉,还可能联想到猪八戒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事物……这些在大人看来八竿子打不着、甚至有些奇奇怪怪的联想,都是他们的“谈资”。只有“想”到更多,才能“说”出更多。
3.家庭环境轻松有爱
有研究表明,人的语言中枢和大脑兴奋神经是息息相关的,孩子说话越多越能刺激情绪的释放,心情好了Ta就更爱表达。因此爱说话的孩子,他们的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环境也是相对比较顺畅的,因为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经常阻止其表达、或者气氛比较沉闷的地方,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随之减弱,情绪就会变得消极。
所以,孩子的话语发展如何,其实与Ta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情感是否丰富、气氛是否融洽,都有着一定的关联。爱说“废话”的孩子背后,往往有轻松有爱的家庭氛围来支撑。
家长应该如何听“废话”?
1.耐心倾听,辅以动作表达
想要孩子在聊天时更有动力、表达能力得到快速的锻炼和成长,父母就需要做个好听众——不单单要聆听孩子的心声,也要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特别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跟家长聊起自己白天的经历时,家长不能够打断孩子。
孩子都希望大人对他们说的话感兴趣,并且希望家长的情绪能被自己所感染,所以当孩子述说自己的想法时,家长可以做出一些符合孩子话语内容的回应,比如:张大嘴巴表示吃惊,或者边听边时不时点头,表示正在认真倾听。
2.交换想法,避免强硬灌输
和孩子聊天的核心,是要真诚地鼓励孩子多分享,和Ta交换观点,让Ta能更投入、更开心地去表达;而不是由家长一味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借机对孩子进行灌输式教育。
比如,当孩子滔滔不绝地和家长说起自己爱看的动画片内容,听完后家长可以问:你说了佩奇那么多的故事,那你最喜欢的她的品质是什么呢?这时候,家长也可以跟着说说自己心中觉得很棒的人,让孩子的想法和家长的见解流动起来,这要比单纯枯燥的说教更能够打动孩子。
3.鼓励孩子,多多寻找话题
和孩子一起轻松地复述生活,也是锻炼记忆力和逻辑表达能力的方法之一。有时候孩子虽然话多,但可能话题比较单一、不连贯,那家长也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话题,慢慢带孩子打开思路,进入到新的话题中。
比如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可以问孩子:今天我们一起去迪士尼,先玩了什么,第二个玩的是什么?家长也可以主动打开话匣子,比如:妈妈记得我们先去玩了雷鸣山漂流,妈妈进到山洞之前特别害怕……听到家长兴致勃勃地聊起来,孩子也会忍不住加入。当然,如果孩子在家长的指引下不愿意多开口,也不用勉强或急于求成,只需要根据孩子的状态自然引导就可以了。
写在最后:
在孩子们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絮絮叨叨”里,藏有许多重要的信息,有他们的潜力、愿望,更有他们无穷的分享欲与爱意。在不是那么忙的时候,不妨空出一点时间,多陪孩子说说各种有意思的“废话”吧!从中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心愿向往,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这样被理解和关爱着的。在实在忙得顾不上的时候,也请爸爸妈妈们暂且按捺下焦躁和不耐烦,想想孩子是心怀着怎样的热情与渴望要来同我们分享,然后温和地告诉Ta:“爸爸/妈妈现在要工作,等一下再听你的故事吧,我也有好多有意思的事想要跟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