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孩子和家长之间出现这样的对话:
爸爸妈妈,我现在不想做作业,能不能晚一点再做?
通常来说,家长们的回答会有下面两种:
小明妈妈:你就是懒,这么一点点作业磨磨唧唧,明天上学要交的,不按时完成,这周就不去公园了!
小雨爸爸:哦,能不能说说,为什么呢?太难了,还是太多了,还是你现在太累了?没关系,如果你现在觉得太累了,我们可以出去走走,好吗?
“长颈鹿语言”VS“批评式语言”
上面两种回答,表达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孩子在面对这两种回答的时候,产生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小明妈妈采用的是“批评式语言”。在“批评式语言”下成长的孩子,对和父母的沟通更多呈现出畏惧和反感,对父母也产生更多的不信任感
而小雨爸爸采用的是“长颈鹿语言”。“长颈鹿语言”更多的注重平等和倾听,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支持。“长颈鹿语言”下成长的孩子,能更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与关爱,他们也更自信,拥有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长颈鹿语言”
“长颈鹿语言”,是“非暴力沟通”的别称,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于1963年提出,旨在进行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中的冲突预防和解决,是一种人际间双向的互动。在现实生活中,“非暴力沟通”可以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实现有效的沟通。
把它称为“长颈鹿语言”,是因为长颈鹿站得很高,视野开阔;另外,长颈鹿得脖子很长,代表愿意表现自己内心柔软的部分;其次,长颈鹿心脏是陆地动物中最大的,代表慈悲心和爱心;最后,长颈鹿能分泌一种酶,能消化带刺的植物,代表有能力消化负面语言。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应该多一些“长颈鹿语言”,少一些“批评式语言”。
在日常沟通中,家长要如何运用“长颈鹿语言”,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呢?主要分以下三步:
耐心倾听,仔细观察。
当孩子向家长表达自己的问题时,家长首先需要让自己冷静下来,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避免带着情绪去回应孩子。
运用“长颈鹿语言”沟通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不带评论地观察孩子的表达,然后客观真实地表达出家长的观察。这样,家长和孩子的谈话会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孩子也不会感觉到过多的压力。
共情孩子,换位思考。
听完了孩子的困扰之后,家长要表达自己的认可,与孩子产生共情,让孩子愿意和家长沟通。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他的忧虑和困扰,也可以对孩子说,自己很理解孩子的处境,因为这些问题自己以前也碰到过。
在日常和孩子的沟通中,家长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孩子,以此引导孩子去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家长还要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需要,这种需要能强化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理解和联结。
家长可以和孩子多聊聊身边的小事,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家长的爱和关心。
启发思考,明确要求。
在认真倾听和表达理解之后,家长要针对孩子的问题做出正向引导,去启发孩子自己学会思考。也可以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孩子分享当自己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时,是如何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的。
“长颈鹿语言”作为一门“沟通的艺术”,能够具体地指导我们在实践当中的运用。在了解和理解了孩子的处境之后,家长可以对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我需要你这样做......”对孩子明确而温和地表达出期望,反而让孩子能有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家长的沟通“艺术”,决定了孩子是否愿意敞开心扉。各位家长们,请使用更多的“长颈鹿语言”,和孩子顺畅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