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很多学校迎来新学期。我国的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孩子们也将从线上学习回归到校园学习。学校和家庭需要基于实际变化,立足长远发展,高度关注孩子能力的重塑问题。
防止自由散漫,促进自主发展
疫情居家期间,屏幕相隔,在教师监督效能明显削弱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变得相对自由松散。于是,“母慈子孝”式的温馨氛围越来越少,“鸡飞狗跳”的亲子冲突不断增多。
环境会深刻影响个体的发展成长。现阶段,学校和家庭应当帮助孩子迅速调整状态,重新适应规律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们在能够自觉接受必要的外在规范约束的同时,提升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有规划意识,培养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合理制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途径,寻找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不断提升学习和做事效率。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根据情况变化调整计划、寻求帮助、积极总结反思的习惯。这样,孩子会产生越来越深的自我认识,由此也增强了自制力和对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
图源:视觉中国
跳出碎片局限,提升思维品质
长时间居家,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通过不同途径获取各类知识。但他们得到的很多知识都是碎片化的,难以形成有机的链条和系统,更谈不上变为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工具。
无论是现在的考试改革,还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发展期望,都越来越需要对知识的结构化认知。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从课本外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再与各学科进行关联,或者在现实中寻找知识的应用场景,进而实践操作。学校可以开展课外学习的分享活动,给孩子们提供相互交流甚至质疑辩论的机会,促进他们不断深化认知。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们从中筛选感兴趣的内容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逐渐形成在一定框架下有计划地寻找相关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在分享活动中,让孩子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在交流探讨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就是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图源:视觉中国
突破简单依赖,发挥技术功能
长期的线上学习,增加了孩子们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也使得很多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可能存在这种依赖而因噎废食,而是应当将它转变为发展和提升孩子技术能力的机会。教师和家长可以就势设计依托电子产品的学习任务,或运用恰当的生活场景,发挥电子产品的作用,让孩子们去感受技术发展的力量,而非单纯追求视听快感。比如,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学习使用导航软件、点外卖、统计春节红包,甚至处理照片、剪辑视频等。同时,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的运用能力,提升教育供给的丰富性、有趣性,设置多元化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沉浸感和参与兴趣,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