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如何将培养的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精准地输送给企业?企业有培训、科研等合作需求,如何快速找到学校具体部门对接?近年来,在共建基地、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等方面,上海电力大学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政府间的合作,让传统的“1+1=2”模式向“1+1=王”升级。上海有着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有力支撑着城市高质量发展,而高技能人才则是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质和规模的提升是产业发展和科研力量壮大的强心剂。上海电力大学通过多措并举,细化推进,探索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为打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快车道”持续做出努力。
打造“王牌”
激发工作效能
翻开这份沉甸甸、长达63页的“供应清单”,无论是科研重点方向、毕业生专业、继续教育目录,还是文化服务案例、实验室和大型设备开放情况等内容,上海电力大学可提供的服务一目了然。这背后是学校一次次赴企业深入调研;一场场精心组织发展论坛,邀请企业负责人和业界专家到校开展研讨;多部门一层层努力推进,终于在校内、业内促成共识。
2021年初,市总工会联合市教卫工作党委等多部门出台《关于深化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上海电力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率先与临港集团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自此,大规模、广覆盖、深内涵、成体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启。
上海电力大学接受授牌,成为临港新片区首批产教融合基地之一。
在多年来的办学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上海电力大学的传统。上海电力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毛静涛介绍:“试点合作启动以来,工会一直在思考,相关工作原本在校内各个部门已经相对经验成熟,如何进一步推进突出特色?我想工会可以成为校企之间灵巧便捷的桥梁和纽带,在资源整合、服务联络上发挥作用。”
于是,在校党委、行政支持下,工会牵头成立工作小组,由分管工会工作的校领导张川担任组长,组织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研究生处、外联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部门精干力量充实工作队伍。毛静涛表示,作为核心联络部门,工会将信息发布、业务咨询、资源对接、组织协调“结点单位”的标签“焊”在自己身上,不论是有哪方面的意向,找到工会都能帮忙“一键办理”。
在常规校企合作1+1模式的基础上,工会牵头主动联络争取政府层面的支持和指导,三者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主线的贯通下,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工作,1+1的“王牌”效能开始凸显。从各自单兵作战到整合资源,发展共谋、文化共建、人才共育、活动共抓、成果共享,三方携手建设特色鲜明的“五共”平台蓄势待发。
“红娘”牵线
服务供需双方
“无论是从学生的专业分类,还是从临港10万产业工人文化资源和技能提升需求方面来看,临港集团和上海电力大学都具备很高的匹配度。我们像‘红娘做媒’一样,盘点自己和企业手中相匹配的需求和资源,促成学校对口的二级学院与企业见面对接。穿针引线地协调校内多部门来对接企业供需。”毛静涛这样形容。
“与临港集团合作两年来,我们通过产教融合为产业工人提供应用型的教育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招录136名在职人员开展学历教育。”上海电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肖勇表示,学校开办的职业技能证书取证班也广受欢迎,已为港城建团等单位开办节能工程师、安全负责人、现场运维工程师等职业技能专题培训,2022年新获批信息安全等16个专业的职业技能评价资质。
“上电特斯拉现代产业学院”合作项目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通过整合学校特色王牌专业,面向企业推出新型学徒制技能培训,第一期就吸引了500多人,第二期也已经上线。2022年首次面向该企业在本、专科学历教育层次录取149人。诸如能源创享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未来工程师’招聘培养一体化等深度合作项目正在推进中。”肖勇介绍。
通过为企业开展“智慧工匠”培训,帮助产业工人能力与学历双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来和学校商谈“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连续与天汉、攀时、罗曼照明、上汽乘用车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未来目标剑指更多独角兽企业,让“产业工人建设”的朋友圈不断增质扩容。
学校与企业共建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集训基地。
共享共建
科研助推发展
在浦东临港新片区,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犹如“超大实验室”,有趣的风电、光电能量转化等实验设计,配合着视频讲解文字与原理图,让大家在参与中体验科技与实用。这正是全国首批、上海首个在网运行的“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
“在我们每年的毕业生中,都有大量人员奔赴全国各地的电力岗位入职。”上海电力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夏能弘介绍,从传统电网、智能电网到步入能源互联网时代,学校紧随能源电力行业变革,培养输送着一批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作为校科研部门,配合能源转型、双碳战略目标,在人才培养、科研方向、社会服务方面的理念,也随之不断升级转型。
夏能弘举例,比如在“智慧用能”方面,学校搭建“绿色校园能量转换、收集”相关专业软件平台,多学科交叉,三维建模呈现校园能量系统。如此一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专业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和科研项目。从“实验室”到开启更多实际应用场景,校企合作过程中,科研处竭力让科技照进现实。据介绍,近几年来,上海电力大学已牵头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综合能源整体规划》,负责起草了《临港新片区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的《能源碳中和规划》,为国内首个政府性综合能源管控平台——临港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的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和方案设计。“我们通过高质量的科研服务,助力临港新片区发展,同时也实现学校自身的成长。为国家‘双碳’战略、清洁能源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