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绽放彰显“她力量” ,复旦大学支持女性建功助力科研创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23-03-21 10:00

摘要: 近年来,复旦大学多管齐下鼓励女性岗位建功、科技创新,涌现出包括汤蓓蓓在内的一批女科学家、女教授,巾帼梦与中国梦交相辉映。

3月的复旦校园处处是春日盛景,在阳光下尽情绽放的不仅有鲜花绿草,也有专注于教学科研的巾帼“玫瑰”。


在今年的复旦大学“三八”国际妇女节先进表彰大会上,高分子科学系副教授汤蓓蓓作为教学科研类先进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近年来,复旦大学大力支持女教职工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为女性干事创业、追求梦想创造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好的服务,涌现出包括汤蓓蓓在内的一批女科学家、女教授,勾勒出新时代奋斗女性的最美剪影。


勇于突破,力擎“半边天”


扎根教学科研15年的汤蓓蓓,一直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科研引导,开展高效水处理膜分离技术和清洁能源燃料电池隔膜的研究,通过多年的不懈坚持和积累,研究成果获得2020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如今更是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10万平方米的超滤膜中试生产线已在搭建中……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校妇委会主任董雅华表示,近年来,复旦大学高度重视女性教职工成长成才,广大女性积极活跃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学校主责主业第一线,不断有女科学家、女教授成为重要领域领跑者、关键技术攻关者、科技前沿开拓者,彰显了“半边天”的磅礴力量,汤蓓蓓是复旦女性这个群体里的一个缩影。


事实也是如此,她们有的勇于揭榜挂帅、服务国家“卡脖子”技术攻关;有的投身脱贫攻坚,在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中献智献力——


科研不乏漫长的坚守。材料科学系教授俞燕蕾致力于智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二十余年,引领光响应液晶高分子及其柔性器件的发展。她“让液晶随光起舞”,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制出一系列高性能的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开创了全新的光控微流体技术。


用科学的力量守护希望。微电子学院教授曾璇为了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坚持不懈持续研发,领衔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模拟集成电路的自动化设计工具,实现了从“人工密集型”到“机器密集型”的跨越。


让科研的成果助力生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红2018年到云南永平实地考察,决定用当地的水果做原料生产酵素,她带领团队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在实验室筛选出149株菌,做了30多个不同条件下的尝试,最后用酵母发酵100%鲜榨苹果汁,创立了C9水果酒品牌,实现科技扶贫。


除了这些“她”,还有更多的她们,在复旦,岗位成才、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女性还有很多。董雅华表示,复旦大学一直注重政治思想引领女性的成长与进步,成长起来的复旦女性反哺国家学校,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成为科研创新的“半边天”。


搭建平台,助力女性发展


虽然女性在教学科研领域作用日益显现,但复旦大学也发现,女教师在学校总体比例不低,而随着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女性占比却逐级减少,到了教授这个层次,女性比例大幅下降,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


为了帮助女性发展,去年以来复旦大学组织了多场女性调研座谈会,了解女性成才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除了大家熟知的家庭工作难以平衡等老问题外,女教师们集中提出了一个过去被忽略的实际问题——缺乏社交合作平台。女教师们纷纷指出,科研也需要人脉,女性社交圈子相对狭窄,一些女教师日常只和本系本专业的同事有接触,缺乏“破圈”的能力和机会。由此她们很难结识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的高端科技人才,面临着科技资源获取较难、科技决策参与度较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较少、面向女性科技人才的科研学术网络规模相对较小等一系列难题。一些女教师还表示,由于缺乏社交,她们中一些人不够自信,甚至在机会面前退缩;领导意识和能力不够,在团队中处于次要或者辅助地位。


在听到大家呼声后,复旦大学着力搭建女教职工社交平台。对原本已有的女性人才联谊会做了进一步优化,女教授、女医师联谊会和女青年联谊会扩大范围,引入了不同学科的高端女性人才。过去交往不多的跨院系甚至分属文理科的女教授通过联谊会开展跨学科交流,既是分享也是智力激荡,一些以往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人在讨论交往中成了朋友,一些过去没有交集的学科在这个平台产生交融。联谊会既是团结凝聚女教师的载体,更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


新成立的复旦大学“妇女之家”工作坊面向更多的女性教职员工,促进她们完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帮助她们解决由于职场压力、人际关系、子女教育等方面困境导致的思想心理问题,通过系列讲座和活动,提高女性亟须的自信心和领导力。


多个平台的设置帮助复旦女性“朋友圈”不断拓展,“向心力”更加强劲,向着朝气蓬勃的自强之路携手共进。


此外,复旦大学也非常注重政策导向,支持女性创新。在十三部委发布《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号召后,复旦大学着手拟订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第一个复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措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更好发挥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决策咨询中的作用,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投身高质量发展,加强女性科技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一系列贯彻落实的措施已进入讨论环节,其中部分已经落地,为女性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和条件。


抽丁拔楔,消除后顾之忧


女性是教学科研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她们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职场身份之外,她们也是女儿、妻子、母亲,承担着许多家庭责任,有着可支配的教学科研工作时间无法保证、生育期与评聘考核期时间重合等现实困难,导致女性“职场天花板”依然存在。复旦大学从生活等各个方面消除女教师的后顾之忧。校工会、妇委会开设爱心暑托班,缓解了暑期青年教职工家长上班、孩子放假的“时间差”矛盾,受益多年的物理学系女教授刘韡韬说:“暑托班可谓是我们的‘及时雨’,让我们能全心投入学年末紧锣密鼓的工作中。”


董雅华透露,近年通过教代会提案、推动国家政策落地、联手校内各职能部门等多渠道为女性“鼓与呼”,如今复旦大学在适当延长生育期女性评聘考核期限、落实科技和人才项目申报中放宽女性年龄限制政策等各方面都做了积极尝试。她坦言,女性科技人才面临的发展瓶颈,不仅是职业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她希望尽可能减轻女性身上的各种压力,提高她们投入科研的精力。


在时代进步与个人奋斗相互激荡中,复旦大学多管齐下鼓励女性岗位建功、科技创新,校园里,巾帼梦与中国梦正交相辉映。




责任编辑:朱红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厉害了,“文转理”!学语言的同学...

这个女孩即将成为复旦首位盲人研究...

【名师】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赵...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