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勇攀高峰,德能并举,满载而归!上海教师闪亮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教书育人,勇攀高峰,德能并举,满载而归!上海教师闪亮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焦丽佳,曾昕 2023-05-01 10:39

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成绩揭晓,上海“青椒”闪耀国赛舞台。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前夕,从北京传来喜讯!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成绩揭晓,上海选手勇攀高峰,取得了突破性的历史最好成绩——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其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晓沨老师勇夺工科组全国第1名,实现了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在此项竞赛中第1名的零的突破!


作为全国高校最高水平的教学竞赛,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2023年4月20日至4月2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上海青年教师充分展现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教学素养,在获奖人数、一等奖奖项数量上取得了上海高校在国赛历史中的最佳成绩:上海交通大学高晓沨,工科组一等奖(第1名);上海交通大学李松挺,理科组一等奖(第2名);华东理工大学冯净冰,文科组一等奖(第2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廖悦,医科组二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张鋆,思想政治课专项组三等奖。上海市教育工会会同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华东理工大学工会、上海财经大学工会、上海交大医学院工会出色完成了选手选拔、专家辅导、组队参赛等工作,以高质量的统筹协调和全方位的保障工作完成本次竞赛任务,荣获大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厚植沃土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奋楫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逐浪高。本届大赛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举办的大型教学技能竞赛,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旨在贯彻落实教育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青教赛”在上海具有深厚的土壤,已成为上海教师技能竞赛中分量最重的一项赛事。在市教卫工作党委的重视关心与全程指导引领下,在校赛层面,各高校通过教学部门与校工会形成合力,为青教赛选手提供专业指导,形成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在市赛层面,上海市教育工会通过精心组织“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遴选出5位教师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高校青教赛决赛。为进一步帮助选手打磨课程,做好备赛工作,上海市教育工会组织实施了多轮磨课集训,陪伴选手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全国赛。本次比赛反映了全国及上海教育改革创新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青年教师开启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市政府副秘书长、时任市教委主任王平和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高度重视青教赛工作,亲临上海市青教赛比赛现场,巡视、观摩竞赛工作,要求遴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比赛的学习和交流,并对专家评委进行慰问。他们表示,这项连续举办十届的赛事成为覆盖全市大中小幼和职业教育各学段的青年教师岗位建功立业竞赛活动,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重要平台。上海教育部门将一如既往不断厚植关爱呵护广大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让更多教育领域的“千里马”脱颖而出,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活力。


市总工会副主席周奇充分肯定了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的组织工作,指出赛事呈现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评审工作严谨细致、层层选拔营造氛围、直播观摩示范作用凸显等亮点特色。

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育工会主席张艳萍深入关心指导本次参赛出征的安排,要求做好统筹组织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勉励参赛教师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市教卫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上海市青教赛竞赛组委会主任李蔚全程领导竞赛的相关组织工作,强调要进一步扩大青教赛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



承载梦想 推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设置文科、理科、工科、医科、思想政治课专项五个组别,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要求每名选手在赛前提交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16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对应的课堂教学节段PPT。决赛阶段,由选手现场随机抽取一个教学节段,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并撰写教学反思。7名评委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分别打分。为突出课堂德育,落实课程思政,竞赛不仅设置思想政治课专项组,还将“立德树人”内容纳入评分要素,作为评委打分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次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1800多所高校的近50万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校(院)、市、省等多层级比拼,高校参赛率达到60%。1501所学校的8550名选手参加了省级选拔赛,最终,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1所学校的158名选手参加决赛并获奖。决赛选手均为近3学年持续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


教育部明确,对于所有获奖选手,将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体现教育教学实绩,在相关荣誉表彰等方面予以倾斜。全国总工会明确,对获得各组别一等奖第一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2年以来,全国总工会组织了五届高校青教赛和三届中小学青教赛,吸引逾百万教师参与竞赛,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横向涵盖大、中、小学,纵向涵盖全国、省、市、县、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体系基本建成。目前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已经成为参与面最广、学科门类最全、组织规模最大的全国性高水平教学类竞赛,被纳入全国总工会“十四五”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为一大批青年教师提供了实践历练、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不断推动健全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措施、打通晋升通道。


上好一门课 上海“青椒”闪耀国赛舞台


上海交通大学 高晓沨 工科组一等奖(第1名)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


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想上好一门课,绝非易事


高晓沨参赛课程是《计算机科学导论》,由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于2011年首次访问上海交通大学时开设,授课对象为理工科全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首个通识核心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授课12年来,高晓沨注重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思辨、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适应当前各行业领域信息化转型的发展需求。同时,以赛促教,从2019年备赛至今,长达五年的锤炼磨砺,使高晓沨成长为严谨慎思的“青椒”。她说,对教学感受最多的是“敬畏”,“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专业技能、教学设计、授课技巧、心理洞察等诸多方面,想上好一门课,绝非易事!”


高晓沨感谢青教赛的培养与历练,她感慨:“时间铸就精品,通过多个轮次反复打磨,我逐渐对计算机科学有了更深入的认知,理解了使用‘计算’提高效率的核心,掌握了操纵‘机器’自动运作的法则,明确了将抽象思维‘落地’的教学理念,设计了逐层递进学科‘概览’的教学方法。教学竞赛让我的课程变化‘天翻地覆’,教学竞赛也让我的授课技能‘焕然一新’。”


上海交通大学 李松挺 理科组一等奖(第2名)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青教赛是我们教学之路的新起点


参加青教赛是李松挺的一段难忘经历。在两年多的备赛过程中,他说,很幸运得到了许多教学名师前辈们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使自己不仅在教学技巧上获得了很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如何上好数学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对在教学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此他心怀感激。青教赛还令李松挺结识了一起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们,“一路上我们相互鼓励,也相互学习。青教赛是我们青年教师教学之路的新起点,通过以赛促教,令我们更有信心站上三尺讲台,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课。”


华东理工大学 冯净冰 文科组一等奖(第2名)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师


备赛历程使我得到脱胎换骨的成长


从校赛脱颖而出,到市赛夺得桂冠,再到获得国赛一等奖,冯净冰的教学能力与思辨能力不断提升。她说:“青教赛对我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备赛历程使我得到脱胎换骨的成长。”她将反复打磨的比赛内容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赛促教、知行合一。作为一名华理青教,冯净冰表示:“会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上好一门课,精益求精,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把我的学识充分地融入教学实践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为祖国建言献策的理念与家国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廖悦 医科组二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周病科主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牙周病学教师


不断前行,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


廖悦说:“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从备战市赛到国赛,让我从专业知识、教学理念等方面都重新对牙周病学这门课程进行思考,也对教学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从不同的角度打磨课程的细节,从学科和学生特点出发,在理论知识中融入了对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科前沿拓展的目标,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拆解和重构,并根据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她由衷感谢学校及工会的老师们在备赛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他们指引着我不断前行,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


上海财经大学 张鋆 思想政治课专项组三等奖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对教学保持热情,是上好一门课的源动力


这次比赛对于张鋆来说,一大收获是有幸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热爱教学的队友,“他们让我更加确信,对教学保持热情,是上好一门课的源动力。”他认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份教学热情。同时,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个备赛过程也是一次集体主义的再教育,张鋆说:“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青教赛的本质是一场‘团体赛’,而我只是站在幕前的那名选手,每个人都付出许多,成绩和荣誉也是大家的。感谢上海市教育工会和上海财经大学的培养和陪伴。”


撰文/焦丽佳 曾昕 摄影/ 曾昕

责任编辑:黄凌燕

图片提供:曾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