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壁家的亮亮是个“乖巧”的孩子:
妈妈生气了
——他会马上道歉:“妈妈我错了,别生气了。”
妈妈累了
——他会丢下手上的事,来给妈妈揉肩。
妈妈很开心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他也会跟着呵呵地笑。
像亮亮这样的孩子,大概率正走在形成“讨好型人格”的路上。
许多“讨好型人格”的人都过得很累、不快乐,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讨好别人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我们应该怎么避免?看到“症结”所在,才好“对症下药”。
症结:爱的缺失
药方:高质量陪伴
在高节奏的生活下,许多家长都忙于工作,甚至经常出差,留给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
有些孩子由于得到父母关爱的时间很少,就会格外珍惜这些机会,尽可能地去讨好不容易见到的父母,希望得到更多一点关爱。
“讨好型人格”往往就滋生于孩子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他们害怕失去父母的爱。
陪伴,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TA的重视和关爱,建立牢固的“情感连接”。
因此,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用心陪伴: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
耐心陪伴:控制情绪,耐心应对孩子的需求。
主动陪伴:主动沟通,积极倾听,让孩子感受到关注。
平等陪伴: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和孩子做朋友。
即使出差在外,家长们也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孩子保持交流,时间上的缺失,用陪伴质量来补。
经常出差的爸爸,如何高质量陪伴?
症结:家长的“言传身教”
药方:教会孩子爱自己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
有些家长善于交际,为人体贴,常常得到周围人的称赞。
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常常模仿家长的举动,去讨好别人,往往也能得到大人夸赞“懂事”声音。
但与大人不同的是,孩子对自己的需求了解更为模糊,更容易牺牲自己的愿望去赢得那一声夸赞。
让孩子爱自己,也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TA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把握自己的原则,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可以忠于自己的感受,安心做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爱自己。
症结:过强的控制
药方:无条件的爱
有些家长对孩子非常严格,订下了许多规矩和要求,几乎包办了一切。孩子在这程式化的生活中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想要什么,偶尔有一些小小的任性也会被家长打压。
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爱,孩子就会慢慢习惯先去满足爸妈的要求,而忽视自己的需要。
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和目标无可厚非,但不能把这作为是否关爱孩子的标准。
爱孩子,没有条件。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发泄自己的情绪。
批评孩子就事论事,不否定孩子本身。
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话,适当给予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
告诉孩子:“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就会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