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唯唯诺诺,压抑自己?原因可能出在家长这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家长学校 发布时间:2023-06-20 13:33

摘要: “讨好型人格”往往滋生于孩子安全感的缺失,父母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隔壁家的亮亮是个“乖巧”的孩子:


妈妈生气了


——他会马上道歉:“妈妈我错了,别生气了。”


妈妈累了


——他会丢下手上的事,来给妈妈揉肩。


妈妈很开心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他也会跟着呵呵地笑。


像亮亮这样的孩子,大概率正走在形成“讨好型人格”的路上。


许多“讨好型人格”的人都过得很累、不快乐,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讨好别人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我们应该怎么避免?看到“症结”所在,才好“对症下药”。


症结:爱的缺失


药方:高质量陪伴


在高节奏的生活下,许多家长都忙于工作,甚至经常出差,留给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


有些孩子由于得到父母关爱的时间很少,就会格外珍惜这些机会,尽可能地去讨好不容易见到的父母,希望得到更多一点关爱。


“讨好型人格”往往就滋生于孩子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他们害怕失去父母的爱。


陪伴,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TA的重视和关爱,建立牢固的“情感连接”。


因此,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用心陪伴: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


耐心陪伴:控制情绪,耐心应对孩子的需求。


主动陪伴:主动沟通,积极倾听,让孩子感受到关注。


平等陪伴: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和孩子做朋友。


即使出差在外,家长们也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孩子保持交流,时间上的缺失,用陪伴质量来补。


经常出差的爸爸,如何高质量陪伴?



症结:家长的“言传身教”


药方:教会孩子爱自己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


有些家长善于交际,为人体贴,常常得到周围人的称赞。


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常常模仿家长的举动,去讨好别人,往往也能得到大人夸赞“懂事”声音。


但与大人不同的是,孩子对自己的需求了解更为模糊,更容易牺牲自己的愿望去赢得那一声夸赞。


让孩子爱自己,也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TA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把握自己的原则,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可以忠于自己的感受,安心做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爱自己。


症结:过强的控制


药方:无条件的爱


有些家长对孩子非常严格,订下了许多规矩和要求,几乎包办了一切。孩子在这程式化的生活中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想要什么,偶尔有一些小小的任性也会被家长打压。


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爱,孩子就会慢慢习惯先去满足爸妈的要求,而忽视自己的需要。


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和目标无可厚非,但不能把这作为是否关爱孩子的标准。


爱孩子,没有条件。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发泄自己的情绪。


批评孩子就事论事,不否定孩子本身。


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话,适当给予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


告诉孩子:“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就会爱你。”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优秀的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管住孩子...

避雷雨、防溺水、防中暑……这有一...

春季带孩子出门,千万当心这三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