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害怕时别只会说“别怕”,试试这6条对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疾控 发布时间:2023-09-18 17:27

摘要: 害怕是我们在遇到危险、困难时体验到的负面情绪感受,表现为畏惧或发慌,是大脑对不可预测事物和危险环境产生的本能防御信号。

孩子在惧怕什么,家长常常不能感同身受,随口一说“没事”“别怕”,其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家长们应该首先了解引起儿童产生恐惧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治疗,帮助孩子们克服胆怯、害怕心理。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害怕的对象不一样


儿童惧怕的对象主要有4类:身体损伤、自然事件、社交情景和动物。惧怕的具体内容常常反映了儿童所处的环境特点,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轻或消失。


婴幼期:怕陌生人、响动。


1-3岁:怕黑、怕独处。


4-5岁:怕鬼怪。


上学后:怕考试、怕批评惩罚。


在害怕时,儿童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会降低,并伴有惊慌、哭闹等行为反应,甚至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儿童恐惧主要受自身认知、性格和家庭教养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自身因素


缺乏认识并反应过度


儿童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不足,不能理解打雷闪电等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知之甚少从而引发惧怕。或之前有过不愉快体验,感受到威胁和害怕,又不会理性调节,之后在碰到同样情况就会导致反应过度,比如打针。


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儿童的思维能力很难区分现实和想象,还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如动画片、故事书中的恐怖场景,并把那些虚构的内容都当成现实而害怕。


片面理解大人的言行


对于父母长辈等人所说的话,儿童大都信以为真,但有时又难以理解其深意,就容易产生误解。当大人总喜欢拿鬼怪等故意逗趣、吓唬、约束儿童,会使其安全感减弱,惧怕黑暗和独行等。


环境养成的性格特征


有的儿童总待在家庭的小圈子中,鲜少接触社会场景,长此以往会害怕与家人分开,难以适应新的外界环境,并惧怕一切社会交往,从而形成胆小怕事、懦弱、内向的性格。


心理发育障碍


有的儿童惧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害怕一切陌生的人、环境,几乎从不与他人交流,甚至沟通困难。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提高警惕,可带孩子去专业机构咨询是否有自闭症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期的消极、害怕、害羞、回避新事物的表现,与长大后出现焦虑症等相关。


长辈的因素


长辈过于呵护溺爱孩子


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许任何风险靠近,对磕磕碰碰都大惊小怪,让孩子有处处都充满危险的意识,减少孩子尝试新事物的机会,致使其容易对新事物畏惧。


长辈言传身教


长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恐惧,耳濡目染的孩子同样会对该情景害怕。


不良教育方式


家长用抱怨、吓唬、威胁的方法教育,会加重孩子对可能发生的不良结果或不愉快体验感到害怕。还有的家长管教太严厉,时常打骂、苛责孩子,致使孩子内向、胆小怕事。



害怕可以预防和克服


一般来说,提早发现和正确引导、规劝,尽可能让孩子去历练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对于个别较为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药物及专业心理治疗。家长可以用以下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绪:


将害怕具像化、科学化


孩子惧怕什么自己并不明确,要帮助他们将害怕具体化、现实化,引导他们去亲身实际体验。当孩子因为不了解某些现象而感到害怕时,家长们应解释规律、说明道理来消除恐惧,并提供有效克服手段。


提早预防,准备充足


对于害怕入学、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们可以提前带他们去熟悉校园环境和人员。对于害怕考试的孩子,家长们可以帮助其列好复习计划,做好知识巩固。


针对性专业训练


家长们也可以选择对抗性条件作用和系统脱敏法。前者用游戏等愉快活动的积极情绪对抗害怕情绪,后者是用抽象语言、想象或配合的方法指向害怕的场景或事物,结合一些动作放松全身肌肉来指导儿童逐步消除害怕心理。


多参加户外活动


家长们要多带孩子去旅行,常去博物馆汲取知识,去远郊公园探索大自然,扩大活动圈和社交圈,宽眼界,添勇气。


榜样示范


儿童期的孩子受同龄人的影响很大。家长们可以让其目睹他人面对所害怕场景时的反应,并在家长的保护中逐渐引导孩子克服惧怕。父母的言传身教也重要,特别要让父亲多参与儿童的教育,有助于增强其意志力,提高独立性。


鼓励支持,树立信心


多对孩子表示赞赏肯定,多让他们表现自己,不严厉呵斥,告诉孩子坦然面对害怕的事情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接受。


对于胆怯、总是害怕的孩子,要鼓励他们坚强多去尝试,养成沉着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对于胆大、肆意妄为的,父母也要及早约束和规劝,避免出现莽撞行为。


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有过害怕的体验,但有的孩子总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不必要的恐惧情绪,如出现回避、退缩行为较久达1个月以上,则考虑是不是患有儿童恐惧症,需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责任编辑:杨佳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老师家长,孩子使用网络时存在的...

孩子突然不爱上学、死活都不肯去学...

孩子经常说“随便”,往往是他的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