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上学经常忘带课本、饭卡;
老师留了什么作业得家长帮着问;
收拾书包、整理作业都等着家长代劳;
……
这些情景您看着眼熟吗?上学本应该是孩子的事情,可现在仿佛变成了自己每天的任务。
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呢?本期我们一起来看~
不做“扫雪车家长”
把责任还给孩子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案例:
妍妍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她有些粗心,好几次上课时都忘了带课本。
这个情况出现几次后,老师就私下批评了妍妍,但妍妍一脸无辜,因为书包不是她收拾的,所以她根本不觉得忘记带书是自己的错。
根据这个情况,老师联系了妍妍爸爸,没想到妍妍爸爸也认为错在自己,是自己帮女儿收拾书包时疏忽了,才导致女儿忘带课本。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孩子明明可以自己穿衣服,但可能因为穿得比较慢,导致上学迟到,家长索性抢过来开始帮孩子穿;
孩子在家写作业时,家长总担心孩子作业写不好,要在一旁盯着,一看到错误就忍不住上前纠正......
我们把这类家长,称为“扫雪车家长”:凡事都想亲自出马,为孩子扫清成长路上的一切障碍,让孩子永远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
然而,家长如此“尽职尽责”,结果往往吃力不讨好。
因为这些行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除了“我很关心你的学习”,其实更多的“潜台词”是——
“你是一个不自觉的孩子。”
“你没有能力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我来帮你。”
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他人、没有主见、做事拖延,抗压抗挫折能力也会比较弱。
因此,想要培养出对自己负责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把属于孩子的责任交给他自己。
假如下次孩子又出现忘带东西、没收拾书包等行为,不妨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从中体会到责任感的重要性。
家长要以身作则
发挥自身榜样作用
在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责任感方面,家长“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在要求孩子的同时,我们自身先要作出表率,身体力行。比如:
自己对待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敢于担当?
平常是否会固定时间阅读或学习新知识?
自己是否能合理安排时间,不手忙脚乱......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先要对自己有要求,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提高孩子的责任感。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待
允许孩子的不完美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考试考了98分,回到家高高兴兴地把卷子拿出来给家长看。
很多家长看完后的第一反应却是责问孩子:“怎么错在了这么简单的题上,多可惜啊,不然就100分了!”
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完美”期待,不仅不能鞭策孩子不断进取,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压力巨大,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感,甚至对学习产生逃避、厌恶的心理。
因此,家长请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抛弃完美追求,允许孩子的犯错、失败和不完美。
下次,家长们不妨试着这么想:
“我的孩子因为粗心扣了2分,同时也因为细心做对了98分。”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当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会积极思考时,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才会越来越强。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懂得自我反思和成长,才是教育孩子的终极秘诀,才能培养出懂得自我负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