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师生成长的“大课堂”,这里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这里是科技创新的“攻坚队”……这里有个响亮的名字——劳模创新工作室。
2024年,22家由劳模领衔的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在劳模名师的带领下,这些工作室不断发挥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作用,发挥示范引领、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培育精神等功能,高质量打造一支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引领带动广大教职工努力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教育工会2013年开始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教育系统共建成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上海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27个、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137个。2023年至2024年连续两年举办劳模创新论坛,为劳模先进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与此同时,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领跑作用,激励劳模群体在推动上海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做出表率。
今后,全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将继续深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丰富内涵、擦亮品牌,让特色工作再上新高度、展现新亮度,推动工作室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从而带领广大教职工,以劳模先进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争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为上海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匠心铸教育,以创新致未来。让我们走近这些劳模创新工作室,聆听名师领航、教书育人、匠心传承的故事。
顾海英劳模创新工作室
开辟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前沿阵地
她多年来深耕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领域,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她致力于将现实问题凝练为学术研究,尽己所能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著书立说……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顾海英,获得新中国60年上海百名杰出女教师、上海市劳模、全国先进女职工等诸多荣誉,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6年,随着顾海英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立,这个团队肩负起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之责,聚焦“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农户社会经济行为与农村政策”等内容,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工作。在校、院支持下,团队已主持6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出版10多部著作,发表60余篇高水平论文,30多项成果专报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20余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及省部级科研奖,成果丰硕。在新发展阶段,团队将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继续做出劳模创新团队应有的贡献。
吴美满劳模创新工作室
用数字技术赋能纪检监察创新实践
“个案背后涉及的是真实鲜活的百姓民生。要系统研判问题并发出专业声音,参与综合治理,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在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吴美满看来,无论是执法办案还是研究教学,都要聚焦痛点敢于破冰,站稳人民立场保护民生。
吴美满曾在福建省泉州市检察院任职,从检20多年里,她挖掘提炼了共和国“检例第1号”指导性案例;办理了全国首例零口供内幕交易典型案件;负责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金融检察专业机构;开创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1+6”金融检察工作模式,惠及知识产权和经济犯罪检察;获国家级表彰13次、省部级表彰14次。2022年,她全程参与筹建华政纪检监察学院,领衔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廉政法治与数字化为核心,以对标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工作室已孵化出电子数据取证实训系统,承接了3项有关部门委托的廉政法治、数字纪检监察相关项目,将继续协同高校、实务部门以及数字企业等多方力量推进AI+纪检监察学的创新性研究探索。
王卿文劳模创新工作室
挖掘人工智能背后的数学智慧
“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知识。”上海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王卿文以此为教学座右铭,37年坚守如一。他将学术、科研、教学比作“三架马车”,始终专注于探求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端的学术交流。多年来,他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方法与艺术创新,荣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兴未艾。王卿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主要围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致力于为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学理论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工作室成功构建了求解四元数西尔维斯特型矩阵方程组新的理论与方法,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丰富和发展了教育数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创立了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自主发现和探究为中心的多维教学模式,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以创新之力助推科研与教学发展,为科技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田新民劳模创新工作室
“阳光育人”促进民族团结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田新民曾三次荣获国务院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007年,田新民发起“阳光育人”计划,组织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导师与在沪少数民族大学生结对,不仅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学业上的资助,更在思想、社会和职业等多个层面给予了他们深远的影响。在田新民的带领下,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探索,将“阳光育人”计划不断推向深入,通过学业赋能、社会赋能、职业赋能、思想赋能,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17年来,已有4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从中受益,与230多位不同行业的社会导师、170多名在校研究生助导紧密结对。该计划不仅在上海交大产生了广泛影响,还成功走出校园,在上海市静安区、黄浦区设立社区工作站,并在西藏大学设立西藏工作站,在上海援建的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喀什工作站,为民族地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