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立足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以文学作品滋养青春生命,以经典文化铸就崇高品格、培育时代新人?”带着这样的叩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务处副主任、语文正高级教师张慧腾,在课堂教学一线辛勤耕耘创新,在教育研究道路上不断求索。他热爱语文教学,关心学生发展,在教育岗位上热情投入。2021年,在上级工会和学校的支持下,以他名字命名的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近期该工作室被命名为第十四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邀请专家指导、开展课题研究、创新教学实践,为了让工作室的成员得到专业发展,张慧腾架桥铺路,将工作室打造成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帮助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青年教师站上更大舞台。
以教育科研反哺课堂实践
“我们带着学生探访鲁迅小道,参观鲁迅纪念馆、内山书店,了解这些地方曾经发生的事件,立足现场展开情境教学。”对于如何让红色教育更有效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心中,张慧腾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教学实践。他说,鲁迅先生经常通过写诗来纪念革命青年。“我们也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思索表达我们今天为何要学习这段历史,为何要纪念革命先烈。希望学生通过自我表达,走近英雄人物、传承革命精神。”
不断突破创新、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张慧腾曾在多项重量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获得第二届上海市基础教育青教赛中学文史类特等奖、第一届全国中小学青教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不仅如此,在学校支持下,张慧腾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力求通过教学研究反哺语文学科育人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据介绍,最早工作室承担了杨浦区的课题《基于“现代性”的中学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实践研究》,获得杨浦区“双名工程”种子计划项目考核优秀。对于如何教出现代汉语的“现代性”,工作室从文体角度等选择围绕十个子项目开展实践研究,团队成员立足日常课堂教学,形成现代汉语疑难文本的解读文章和典型文本的教学案例。张慧腾举例,像教材里的《包身工》《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等,如何让这些看似有些遥远的作品带给学生新的启发?“团队教师从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角度,挖掘教育价值和教学意义。排演课本剧也好,利用AI进行文创设计也好,我们尊重、鼓励学生的个体表达,理解作品并进行再创作。”
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当代文学作品,既习得优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培养人文情怀,体察生命。“我们希望同学们既能发现学校的樱花开了,也能体察更广袤的世界,关怀宇宙人生,拥有家国情怀。”张慧腾说,考试成绩绝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要通过语文教育和阅读,引领学生找到所热爱的事业和人生理想,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外,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附中的人文情怀深深地滋养着我。正如张慧腾老师所说,文学是人学,语文是生命的学科。”2024届毕业生李旻哲考入清华大学,他回忆道,是附中的语文教学教会他用生命去感受这个世界的脉搏,让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修养了艺术欣赏品位,摒除功利性的欲念,终身受益。
倾力打造人才成长平台
“精心设计PPT,将《蜀道难》全文做成竖排版,长长短短的句子,仿佛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整堂课从导入部分就让人眼前一亮。”听完张慧腾老师去年那场面向线下线上数千名教师的公开课,工作室成员魏春露老师发出感叹。她评价,张老师的授课风格行云流水、收放自如,与学生的互动流畅,课容量很大。“课上,张老师另外选取了欧阳修写山的诗作与《蜀道难》对比,更凸显了李白纵情恣意的诗风。”如此一来,巧妙地展示了唐诗和宋诗不同的风格,又升华了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一节节公开课中磨炼成长,在一场场高校专家、高中名师的专题讲座中拓宽视野,在一次次研讨活动中碰撞思想火花。“工作室帮助大家了解前沿,提升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魏春露觉得,自从加入工作室,就被一种向上的力量激励着前进。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参加了杨浦区、全国相关教学竞赛并获奖。她说,聆听工作室组织的历届青教赛特等奖选手参赛经验和专业成长分享后,感觉很震撼。“听几位老师讲述交流备赛的过程,真是费尽心血,他们还向大家毫无保留地推荐参考书目。”
短短几年时间,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教学技能、科研创新等方面多点开花。工作室多位教师在全国、市级、区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工作室还参与了杨浦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杨浦区国家级双新示范区课程建设深度学习等项目,编写了《高中生主题写作读本》(《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22-2024)、《古代诗文名师伴读》等书籍杂志。
不断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
“我的师父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他曾提起,希望自己最后倒在一生酷爱的三尺讲台上。”张慧腾说,黄老师年近八十,仍然坚守在教学一线。给学生上课、开讲座,带着学生去游学,举办教育论坛。“我想支撑他的是对语文教育和学生的大爱。这是真正的劳模精神,激励后辈薪火相传。”
张慧腾当年参加青教赛,正是在当时复旦附中教研组长、特级教师黄荣华的指导下,一路过关斩将,崭露头角。无私地提携后辈、全力托举年轻教师,一直是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的优良传统。如今,张慧腾带领工作室继续传递劳模精神、无私品质。他所带教的曹瑀老师是工作室最年轻的成员。去年,作为见习教师的曹老师要开设全校公开课,从选择篇目到撰写教案再到备课,张慧腾全程参与。“我听了她每一次试讲,帮她磨课。逐字逐句地一起改教案,然后共同设计课堂作业。”张慧腾跟曹老师讨论,将公开课篇目选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只要将问题输入DeepSeek程序里,答案全有了。这是不是‘拿来主义’,我们要不要‘拿来’,应该如何‘拿来’?要多结合当下热点设置思辨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在上海市新教师入师入会仪式上,参与劳模代表诗朗诵;参加上海财经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议,并作专家报告;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联谊会青年教师教学公开课活动;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上“大思政课”……张慧腾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常年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努力在更广的范围里发挥光和热。
张慧腾曾去往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第一中学作《德智融合以文化人——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例谈》讲座;前往甘肃省张掖市张掖中学,与当地教师就课程教学、学生培养等开展座谈交流;他还带领学生赴贵州省松桃民族中学开展“行走中国”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与松桃学伴结对研学。工作室团队通过一次次实地行走,助力学校与兄弟省市教育资源“牵手”,为优秀人才培养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