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深海未至之境的探索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嘉慧 发布时间:2025-05-27 10:34

摘要: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在古海洋学与深海探测领域劈波斩浪,努力引领地球科学的世界潮流。

150年前,长篇小说《海底两万里》描绘的科学幻想,如今在中国深海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渐渐变成了现实,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滑就是他们其中之一。这名从小生活在湖南内陆的少年,年少时未曾想到自己的一生会与浩瀚大海紧密相连,如今却将三十余年的时光与智慧倾注于深海探索中。他以“第一手数据”为剑,以“创新思维”为帆,在古海洋学与深海探测领域劈波斩浪,成为中国深海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书写着中国科学家的蓝色传奇。


以地质为舟

向深海进发


少年时的翦知湣,立志成为一名化学家。然而,机缘巧合下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地质系,从小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但在进入地质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后,他被海洋地质和古生物专业所吸引,因此拜在我国海洋研究权威、中科院院士汪品先门下。老一辈科学家的钻研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每天上午来到实验室,直至夜里12点才舍得离开;从海上采样、室内分析和镜下鉴定等基础工作做起,只因为他坚信,只有第一手的材料、第一手的数据,加上创新开拓的精神和开阔的思维,才能做出好学问来。


“他的本领是在考察船上练出来的。”汪品先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徒弟翦知湣。为了得到最好的实验材料,他总是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古海洋学航次考察。1994年,他踏上了中德合作“太阳号”95航次的南海考察大船;1997年,他登上法国的玛利亚·杜弗莱丝号考察船,参加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IMAGES)第三航次的西太平洋和南海考察。


船上的生活辛苦而单调,但翦知湣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战胜了航行和研究中的种种困难。每次出航,他每天都要在船上实验室里工作12小时以上,加上前后的准备工作,工作不下14小时。但他觉得机会宝贵,辛苦也值得,因为“几乎全世界这方面所有的专家都聚集到了考察船上,天天和大师吃饭、聊天,可谓长进神速”。翦知湣说。1999年,他作为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登上大洋钻探考察船,参加了中国海的首次大洋钻探(ODP)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采集了不少质量很高的岩心材料,用它们测得的数据至今还在被许多科研和石油勘探单位使用。


正因为能将踏实的基础性工作与创造性的科学探索结合,翦知湣在科研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年来,他负责主持了三十多项国家和部委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Advances、PNAS、NSR、EPSL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39篇,并被多次引用。2023年,他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深”联用

叩问地球奥秘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海洋与陆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断变迁。海陆如何变迁、沧海如何变成桑田?这一巨大的自然之谜吸引全球科学家不断探索。


始于1968年的国际大洋钻探,是世界地球和海洋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国际科学合作计划。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取得的科学成果,证实了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二十世纪的地球科学革命。1998年,中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先后设计和主导了四次南海大洋钻探。通过深海钻探获取的科学研究样品,揭示了南海气候演变和海盆形成过程,为研究边缘海构造和环境变化规律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前两次的基础上,第三和第四次南海大洋钻探,即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和368两个航次吸引了13个国家的66名科学家参加。其中,368航次首席科学家由翦知湣和丹麦与格陵兰地质学会的汉斯·克里斯汀·拉尔森教授共同担任。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中,他们聚集于南海扩张之前的大陆破裂,在南海北部水深三四千米的深海海底选取了四个站位,往下钻探千余米,钻取南海张裂前夕的基底岩石,检验国际上以大西洋为蓝本的“大陆破裂”理论,揭示“海洋盆地怎样形成”的科学之谜。


而这只是翦知湣带领团队探索深海未至之境的“冰山一角”。翦知湣团队利用当今探索深海奥秘的“三深”技术,即深潜、深钻、深网,了解地球演化的规律,帮助人类和海洋更好地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深网环节,他介绍道:“我们从2020年开始,一直在推进‘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建设。”在海底搭建海底科学观测网,就像是在海底建立“气象站”“实验室”,能更好地监测海洋,提前预告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希望,未来我们能通过海底科学观测网,对海底火山爆发进行‘现场直播’”。他笑着说道。


随着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于2024年结束,在2025年启动的新一轮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中国继续加大了深海领域的研究。翦知湣透露,中国目前正准备建造全世界第四个“国际岩芯实验室”,通过对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气候变化、生物演替的详细历史。这一“国际岩芯实验室”建成后,将向全球开放共享,继续服务于全球科学家,有助于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海域进行深海岩芯和生物样品、数据等科学研究。


“四有”导师

托举蓝色未来


对无数同济人来说,“船”本身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济大学校徽上的核心图案是一条三人划桨的龙舟,代表着“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今年1月18日,同济大学2000吨级科考船“同济”号正式“下水”。待到正式建成后将满足学校海洋学科和其他单位的科学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务以及海上实习等需求。在这艘科考船的背后,正是一代代同济海洋学科教授们的努力。


出于自身的经验,翦知湣深知,深海科研就是要在海上、考察船上练出来。因此,一有出海科考的机会,他总是第一时间将学生送上船,让他们零距离接触科学大咖们,积极参与各种前沿科学研究中。而在同济大学的课堂上,由他主讲的“海洋地质学”“古海洋与古环境”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先后指导了5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了10余名博士后。2022年,他被评为了上海市“四有”好教师。


在学生的眼中,一说起海洋探索,翦老师总是充满了激情。他常常与学生们谈理想、谈追求,谈精彩的海洋世界和有趣的经历给他的研究带来的惊喜和动力。“我总和学生说:‘人与人的智商不会差太多,所以你们不要重复走老师们的路,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路。’”在他看来,科学的兴趣是发现未知,在原有的知识上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而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兴趣”。


海洋探索之路漫漫。就像三十余年前汪品先先生将科学钻研精神传递给自己一般,翦知湣也将自己的探索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帮助学生站在国际前沿,努力引领地球科学的世界潮流。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