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面“上海市模范集体”铭牌,在闪光灯下流转着温润光泽。当铭牌交到上海市浦东新区观澜小学澜星突击服务队负责人——学校团总支书记邱依萍手中时,颁奖领导那句“这块奖牌很重”的赠言,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在邱依萍心中漾开层层波澜。这“重”,承载着186双手26年的接力托举,5300多个生命的温度传递,以及观澜小学教职工们扎根平凡却闪耀不凡的精神密码。
大墙之内:
星光不辍的守望
2025年清明前夕,浦东新区看守所的高墙内回荡起铿锵的国歌声。观澜小学澜星服务队队员面前,一群特殊少年挺直脊背,喉间的歌声从生涩渐至洪亮。每一位队员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些少年眼中的桀骜不驯随着歌声消退,似乎有一丝照进心灵裂缝的微芒正悄然出现。
这一束穿透高墙的光,始于1999年。彼时一群名为“大墙志愿者服务队”的观澜小学青年教师,带着课本走进看守所,为失足少年点亮一盏文化补习的灯。这些少年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出外打工,没人管教走上歧途。志愿者老师准备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心理课让少年卸下心防、潸然泪下;音乐老师的《二泉映月》的哀思与《赛马》的激越涤荡迷茫;体育课释放了被禁锢的青春活力……
随着寒暑更迭,当年的“大墙志愿者服务队”也更名为“澜星突击服务队”,志愿者们的服务也与时俱进,早已超越知识传授。2018年,志愿活动从上文化课“升级”为主题活动,将文化教育、主题教育、互动游戏融入一体,主题活动结合时事、节令,更容易引起失足少年们的共鸣,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
记得有一次中秋节活动中,当聊到“家人”的主题时,有少年突然在寂静的课堂中发出了一声轻呼“我好想回家……”,那一双双原本冰冷的眼神中突然闪动了泪珠,接着就是极尽克制的抽泣声……而在新年活动中,志愿者们送来《终生成长》《一个人的好天气》,附上期待他们“重新走向正确的道路”的祝语,少年们也纷纷表示期望能早日回归家庭、回归学校、回归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服务队还收到失足少年寄来的感谢信,有的感谢老师“给我们内心点了一盏灯”,有的说“在即将崩溃之际,观澜小学美丽的老师们让我人生重新燃起了希望”。
26年时光在数字中显影:186名志愿者接力,388堂课,5300余人次受教。如今,学校办公室墙上悬挂的“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牌匾,无声诉说着坚守的重量,更让大家欣慰的是失足少年来信中写下的“谢谢老师们,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希望”。
菁菁校园:
创新沃土育新苗
颁奖台上那块铭牌的“重”,同样源于校园内日复一日的深耕。观澜小学的“真·实”文化沃土上,澜星服务队将“立德树人”化为锐意创新的实践。
教师的使命是“立德树人”,而校园是育人的主阵地。毕业典礼的舞台上星光璀璨,就是最好的注脚。连续8年,近5000名毕业生全员登台——拉二胡的、编程展示机器人舞蹈的、朗诵原创诗歌的,孩子们自信光芒灼灼耀眼。这背后是澜星队员敢为人先的探索:从“五育并举”澜星课程体系的构建,到“三个助手”“孪生教师”“AI赋能”等数字化课堂的先行先试;从单元作业的创编,到基于“智慧校园”的教学与评价体系研究……服务队队员们自豪地说:“没有范例,我们创造范例;没有经验,我们边做边学。”他们将“五育融合”的理念融于一项又一项创新实践,以“教”与“学”的优化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同样是毕业活动,学校每年都会在毕业前夕,让所有毕业生写上一份微心愿,而澜星服务队是完成孩子们心愿的主力军:一个内向女孩在服务队老师的鼓励下,颤抖着升起国旗,胸前的红领巾被风吹起;还有老师带着六个男孩在“梦想球场”挥汗如雨,球衣背后印着“未来可期”;全班同学跟着班主任种下的香樟树苗挂满心愿卡:“老师,等我长大回来看它多高”;希望能到观澜小学不同校区参观的毕业生们得到了其他校区志愿者的帮助,有的老师化身司机,有的成为“导游”……这些被澜星服务队老师点亮的“微心愿”,成为少年们奔赴远方的勇气行囊。
全国书香校园、全国健康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63项集体荣誉构成闪光的背景墙。更为动人的是澜星服务队的青年教师成长图谱:86人次斩获区级教学奖项。一位去年获上海市教学比武一等奖的老师坦言:“服务队的创新基因,让我们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变革着育人方式,激励我们用青春的激情托举每个孩子的梦想。”
爱的半径:
不断拓展的微光接力
澜星服务队的特别,还在于队员们都在努力照亮每一个被忽略的角落。
观澜小学有个特教点,这个被称为“蒲公英”班的特教点里既有智力障碍伴随言语障碍的学生,也有自闭症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教育,观澜小学让澜星服务队的教师志愿者与特殊教育教师一起合作,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融合教育服务。
志愿者教师进班后,在特教班中开设绘画课、手工课、音乐治疗课、感统训练等课程,与特殊教育教师合作,促进融合教育教学中的医教结合。
“在‘蒲公英’班上课,我们要有十倍耐心,”上课的志愿者老师说,“我带着孩子们唱英文字母歌,一节课结束,孩子们好不容易能听跟唱几个字母,但下节课,他们可能就完全不记得了。”
“普通孩子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可能教一学期也不行。”虽然说起来有点唏嘘,但志愿者却没有失去信心和耐心,当看到自闭症孩子在提问时走到教室前拍打黑板、进行简单互动;当一些孩子能和普通孩子一起上体育课,甚至有学生通过学习后转入普通班就读时,志愿者内心充溢着自豪。
不仅在校园里,服务队的足迹早已跨越校门:川沙烈士陵园内,青年教师为参观者讲述英烈故事;黄炎培故居中,志愿者用互动剧还原教育家的“知行合一”;“安校护园”志愿队风雨无阻疏导校门外车流;学校附近的各个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遍布着澜星服务队教师的身影,居民们纷纷感慨:“他们带来了教育的温度。”
捧着“上海市模范集体”铭牌,邱依萍代表服务队的全体队员说出这句朴素却有力的感言:“这不是终点,是责任的起点。”观澜人用行动印证:教育的星河,永远由无数坚守的微光汇聚,而那份“模范”的重量,终将托举起未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