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擎创新之炬 育时代新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赵思宇 发布时间:2025-09-16 10:21

摘要: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凝心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

从1987年最早研制出“上海二号”搬运机器人,到最新开发全身模仿人类的智能机器人“自强一号”;从无人艇驰骋海洋到量子点照亮屏幕;从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到生产线上的精益求精,在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科技创新精神始终镌刻在发展的“基因”里。多年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院在党建、学科、科研、育人等领域全面开花。全院师生凝心聚力,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屡屡建功,努力打造国家拔尖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曾获评上海市教委记功集体、上海市党建标杆院系,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获得者。今年5月,学院获评上海市模范集体。


强化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动能


“模范集体的荣誉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源自于每一位教职工的努力,是全院共同奋斗的见证。”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陈方泉讲道,作为拥有400多名教职工、近5000名学生,党员有1000多人的大体量学院,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他举例,在全院教职工当中,保持着良好的沟通机制,党委经常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有问题及时沟通,“通过交流,消除大家工作中的隔阂,人心就聚得比较齐”。


与此同时,学院拓宽党政联席会议的覆盖面,直接扩大到院系两级主要领导层面,“要让每个人清晰地了解学院、学校的战略目标、奋斗方向”。“我们还抓紧抓实制度建设,依据上位法要求或学院基层实践,在涉及教学、人才、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制度上,每年都会更新并向教职工提前宣讲。”


“近几年新老师资更替频繁,每年新进教师就有近20位,如何吸引优秀青年教师进来,还能留得住、用得好?”陈方泉表示,学院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将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组织新入职的教师开展培训会,邀请资深教师分享多维育人的教学模式和具体做法。尤其是科研经验分享环节,请优秀教师代表就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请、计划书撰写等方面进行精彩分享,手把手、一对一带教新人,指导他们在基金项目申请的研究思路方面找到切入点,深入开展研究。同时,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培训会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深刻阐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青年教师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



学科交叉融合

培育拔尖人才


据了解,作为一个集机、电、测、控多学科交叉的学院,下设精密机械工程系、机械自动化工程系、自动化系和电气工程系四个系,还有两个中心——无人艇研究院和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0余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联合研发基地,不仅是创新的“孵化器”,更是人才培养的“实践场”。陈方泉介绍,为了积极抢抓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机遇,实现“1+1>2”的效果,近两年,学院通过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弱化了“系”的行政属性,重心放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由此一来,密切了学科间的合作,将分散的力量汇聚成集体前进的“合力”。在此推动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强势领跑,均进入软科全球排名前300。


“对标国家战略需要,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每年都会调整更新。”陈方泉举例,以高端装备发展为契机,今年大幅度调整课程设置,虽然一些课程名没变,但授课内容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研究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现在要学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他讲道,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也是一大挑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更新,还要思考、转化,如何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我们还鼓励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教师们将开展的科研项目融汇到授课内容里,引导学生始终紧跟前沿方向。”


丰硕的竞赛成果则成为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的生动注脚。机自学院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持续推动课程改革、开放学生创新实验室、支持项目孵化等多种途径,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赛课结合”和“项目驱动”形成双翼,为学生腾飞插上翅膀。2019年至今,学院学生共获省级及以上科创竞赛奖项1371项,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等,实现上海大学历史突破性。



学院培养出不少优秀校友走在科技创新前列,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无论是春晚舞台上机器牛“犇犇”的精彩表演,还是其产品在各大科技展会的惊艳亮相,都彰显了科技创新实力。他在上海大学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在浓厚学术氛围与导师悉心指导下,开启科研关键旅程。在校期间,他研发四足机器人XDog在国际大赛斩获二等奖。毕业后,王兴兴带领团队创新创业,使产品在多领域广泛应用,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学院通过邀请一批优秀校友返校开展讲座等方式,激励更多学子投身科技创新事业。


学院还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精心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开展了丰富的职业生涯教育、校园招聘和就业指导活动。学院、系部党政领导紧密协同,坚持访企拓岗,连续5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名列学校前茅。


服务国家战略

勇攀科技高峰


机自学院的“劳模”基因,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升华。早在2017年,学院下属的无人艇团队就凭借在海洋智能装备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他们突破了无人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11个型号的无人艇,服务海洋开发和国防安全。学院的新型显示技术团队,则以半导体显示材料以及器件和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突破了高分辨显示光刻“卡脖子”技术,填补我国新型显示核心装备空白。此外,学院的教师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首届上海杰出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上,这些优秀人才所领衔团队各展所长。他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现代大型电站自动测控关键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发智能农机装备科技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国家脱贫攻坚;破解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技术难题,推动新型战略产业发展;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神光装置的靶场系列组件和关键原件检测装备攻关任务、并成功应用。他们还主动将论文写在实验室、生产车间一线,用科研成果支持经济社会发展,3次获得国家奖,发表3篇Nature正刊论文、11篇Science/Nature子刊论文,5人次入选全球或中国高被引学者。他们犹如一块块牢固的基石,一层层垒建起“模范”的高塔。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之际,学院主动促成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合作,引入外部资源,与宝山区、宇树科技共建“上海大学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合作共建“人形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最新推出的机器人产品(自强1号),在感知、决策和控制等领域获得技术突破,有力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潜能。


责任编辑:赵思宇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