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脑瘫孩子也能集中教育,残障孩子与正常孩子一样出色,特殊教育走向国际化……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让一个个曾经的希望变成了现实。特殊教育小众又艰辛,对她而言,却是守了38个春秋的热忱事业。周美琴率先提出“医教结合”理念,从脑瘫教育、听障教育到自闭症研究,她拓展特殊学生“全纳”教育模式,先后领衔了多个市、区级重点课题,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她带领团队用心、用爱、用智慧,为特殊孩子打开一扇扇通向世界的希望之窗。
因为懂得,爱得深沉
躬身力行特殊教育,源于一份情怀。周美琴有一个比她小5岁的弟弟,上了幼儿园后,老师却发现他“不合群”。医生的诊断震惊了整个大家庭——弟弟智力有缺陷。从此,父母走上了漫漫求医路。到了上学的年龄,弟弟不仅被多所小学劝退,在当时更是找不到任何可以给予康复与支持的机构,成为家人心中永远的痛。周美琴从小有一个志向,或者说一种使命感,长大后要做一名教师,去帮助像弟弟一样有需要的孩子。
周美琴初中毕业时,因为师范生紧缺,她所在的区重点中学——浦明中学改制成四年制的浦明师范学校。她果断报考,并在10:1的录取难度下考上了。冥冥之中,也开启了与“特教”的不解之缘。偶然的机会,她与一位不同班但同小区的师范同学成了好朋友,后来才知道同学的妈妈正是黄浦区聋哑学校的蒋校长。“当时蒋校长问我,像我弟弟这样的孩子她们学校也接受了,我毕业以后,愿不愿意去她们学校当老师?”周美琴回家跟母亲一商量,“你一定要去啊,去帮助这些孩子,给他们的家庭带去希望!”妈妈的坚定给了周美琴极大的支持,让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特殊教育。
在家里面对的是弟弟一个特殊孩子,可当她满怀理想走进黄浦区聋哑辅读学校的那一刻,看到、面对的是一大群聋哑、生活自理困难甚至行为失控的孩子,难度超出自己的想象。刚担任特教教师时,她作为音乐教师兼大队辅导员,探索巧用音乐和舞蹈挖掘智力缺陷学生的潜能,自编了一套适合他们韵律节奏操。起初有的同学时常情绪失控,周美琴甚至还被扇过巴掌。通过音乐课训练以后,孩子们情绪稳定了、动作协调了,家长看到孩子明显的进步激动不已。她指导编排的舞蹈获得区级金奖、市级一等奖,她每年精心设计组织学校艺术节,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不仅给学生带来快乐,还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带给他们自信。
创新模式,开启“全纳”
2002年市教委与浦东新区社发局共同规划新建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周美琴参与了筹建工作并担任党支部书记。新学校除了接收听障、智障孩子外,开拓性地接受了招收脑瘫孩子入学进行集中教育的任务,对特殊学生的“全纳”,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一无课程,二无教材,三无师资,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面对没有任何经验参照的境遇,周美琴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引进智障教育教材,尝试“康复训练”+“文化学习”,实行“医教结合”教育模式,再细化到设计合适的教学桌椅和公共设施……与此同时,开发益智、康复、生活技能、心理及沟通与交往等课程模块,建立跟踪评估体系,她和团队想方设法为脑瘫孩子提供“全面营养”。
岁月不负耕耘,付出必有回响。10年探索,周美琴将这套行之有效的脑瘫儿童康复与教育的学校模式总结提炼,领衔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浦东新区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获得区级、市级大奖。2011年,更是捧回了全国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创了国内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获全国一等奖的先河。
“我常常跟老师们讲,不要怕重度的孩子交到你手上。只要他们比刚刚送进来时有了进步,有了质的飞跃,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特教老师。”她举例,一位脑瘫学生刚入校,是被爸爸抱着进教室的,九年级毕业时,孩子能够从校门口自己走进教室了,让人很欣慰。这些年,在周美琴和团队的努力下,很多脑瘫儿站起来了,能独立行走了;很多自闭症儿童开口说话了,融入集体了;更多智障孩子学会了自食其力,有的还走上了工作岗位;听障学生自强自立,一个个拿到高等学府录取通知书;学校聋人舞蹈队、特奥运动队的孩子们登上了国际舞台……
每当挑战来临,周美琴总是迎难而上。近几年,学校招收自闭症孩子呈快速上升趋势,如何在学校开展最适合他们的教育,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国内外鲜有成熟的课程系统。于是,她又成立了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项目组,着力探究一套适合的新模式,已有阶段性成果。“真心希望以后的研究,能为这些‘星星’的孩子带去更多帮助。”
智慧传承,辐射引领
“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只有爱心远远不够。”每年新教师入职培训第一课,周美琴都会对他们讲:父母把心肝宝贝送到一个完全陌生老师手里,与爱心相比,家长看中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希望孩子能获得最优的发展。做了校长之后,周美琴非常注重教师成长和队伍建设。她提出了培养“四型”教师的目标——专业精神上的奉献型、专业知识上的复合型、专业能力上的综合型、专业智慧上的创造型,通过专家引领、骨干带教、结对交流、专题培训、实践考察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我们分为启音、启智、养护三个教研组,104位专业教师中有34位全日制研究生,1位博士在读。”提起过硬的团队,周美琴满是自豪。四年一度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被称为“上海教师的奥运会”。从2004年开始,学校教师连续六届参赛,每一届都捧回特殊教育学科一等奖。
如今浦东新区作为国际化城区,特殊教育也向国际学生敞开大门。“我们现在有来自美国、法国、比利时、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四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读。”周美琴指着一面墙上挂着多个国家的国旗介绍,其中有几位来自加拿大、美国的学生,已经就读了6年之久。曾有位来自比利时的脑瘫女孩,刚来时右上肢卷曲、语言障碍严重,老师们用专业技能渐渐地使她熟悉了新的环境,并通过专业评估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教育康复训练计划。几年后,女孩说话顺畅了,右肢能伸展了,讲礼貌、与同学融洽相处,还能助人为乐。比利时王妃来上海访问时,特地提出来要到学校看看,对办学成果给予由衷的肯定,第二天新闻还在比利时日报头版整版刊登。
近年来,周美琴和团队将服务半径扩展到全市乃至全国。2013年,上海率先探索成立了5个听障和视障指导中心。周美琴作为第三听障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为在浦东和奉贤普通学校就读的所有残障孩子提供巡回服务。“在我们的帮助下,一名只是耳道畸形却被误认为聋哑的孩子,通过手术恢复了正常听力;有些孩子安装了人工耳蜗后,顺利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此后,2016年上海成立全国首家特殊学生教育评估中心,落户浦东特殊教育学校,周美琴又担任起了中心主任。她组织了沪上18位特教领域及医学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开展科学、精准、全纳地考前评估,帮他们“解锁”成才立交桥。她还受聘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专职导师、上海市特教教师岗位培训班授课专家等,多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教教师培训,为特殊教育的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支持,为更多特殊儿童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