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尺讲台,他们是传道授业的师者;科研前沿,他们是锐意进取的先锋;时代潮头,他们更是工匠精神的擎旗手、未来上海核心竞争力的锻造者。他们,正是2025年新出炉的20位“申教名匠”。这也是继2024年后上海市教育工会二度选树“申教名匠”。从本期开始,劳动报将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展示这些“申教名匠”在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方面的风采,报道他们潜心育人、精心传技,努力培育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的事迹,歌颂他们以教育家精神为火种,点燃新时代的匠心传承。
在解剖学教育的苗圃中唱响“生命礼赞”
马爱荣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解剖学系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虚拟现实分会副主任委员
“解剖学教育不只是教‘形态结构’,更是传承医者仁心精神。”马爱荣在解剖学教育领域一线坚守36年,累计培养近万名医学生,授课量常年位居团队首位。他坚持板书绘图,亲自示范解剖操作,将复杂知识凝练成“操作口诀”,让抽象内容变得直观易懂;设计“感恩致谢”等五个仪式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悟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使解剖课充满人文温度。在他的影响下,系内形成“教学相长、人文为先”的良好氛围,2024年QS学科排名跃居全球第36位,成为国内解剖教学领域的标杆。
马爱荣率先推动解剖教学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成立国内高校首家裸眼3D虚拟仿真实验室及上海交大医学院首家数字医学交互基地,带领团队研发裸眼3D层次解剖系统,让学生无需设备即可360度观察人体结构,年均使用量超万人次,惠及全国多校,并建成“数字化云标本库”。
人工智能兴起后,他前瞻性布局“AI+医学教育”,打造国内首个“多模态智能解剖导师”,整合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个性化互动教学,被央媒誉为“国内首个为医学生量身定制的AI解剖课”,相关成果获多项国家级医学创新大赛荣誉称号,推动国内解剖教育迈入智能化时代。
他以课程思政赋能生命教育,整合系统解剖学实验室、裸眼3D数字化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及局部解剖学操作室五大资源,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科普体系。牵头规划浦东新校区生命科学馆,建设集教学、科普、人文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以数字匠心引领智能建造创新与教育实践
袁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东方英才项目领军人才
袁烽专注于AI赋能智能建造技术研发与创新实践,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课题17项,担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3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荣获国际建筑师协会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美国建筑师协会国际建筑荣誉奖、ACADIA全球创新学术大奖等;在国内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特等奖等奖项。
他秉承“数字匠心、文化引领”的教育理念,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创新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创办了“一刊、一会、一营”的产教融合平台。创建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期刊(EI检索)、计算性设计与机器人建造国际会议(EI 检索),坚持 15 年组织 DigitalFUTURES 工作营,培育创新型领军设计人才。
匠心育才,袁烽组织开设了20余门设计驱动智造课程,培养博士后8人、博士18人、硕士77人。2011年搭建了国内首个机器人智造设计实验室,实现30余个产业示范项目。
他积极引领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实现申请与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8项(转化15项),获评美国建筑学会荣誉会士(FAIA)。他全面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同济精神,持续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中国智造的国际传播。
打造“科研—竞赛—转化”一体化育人新范式
葛志磊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葛志磊长期致力于框架核酸技术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创新,面对交叉学科领域的复杂挑战,他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领教学改革与科研突破,构建了“科研—竞赛—成果转化”的育人新范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培养复合型科创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他深耕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通过“结构设计赋能功能”,开发全新的框架核酸生物传感体系,为高灵敏、高特异的分子检测提供了全新范式,并赋能精准医疗、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发展,相关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倾力打造可传承的创新竞赛平台,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以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个人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在构建产研融合、产业实践模式方面,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校企合作,多项专利成功转让并产业化;长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教育,获聘上海交大霞光创新创业专业导师。
葛志磊投身实践教学改革,建设一流体系化课程,大力推进化学生物学系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研究,打造“四链驱动”一体化创新育人新范式,指导多名学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学生基金项目以及上海市化学化工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相关成果获上海交大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拓展大科学设置的科普功能,推动科普基地建设,担任市科技普及志愿者协会科普专家、劳模工作室骨干,开展全民大健康科普教育,助力青少年的科创普及。
熔铸古今的玻陶艺术大师与教育先锋
萧泰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中国当代玻璃与陶瓷艺术的领军者,萧泰不仅在新兴材料艺术领域引领前沿,更致力于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产学协同。其艺术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并被收藏,是上海市文联与社科联唯一的现任双委员。
35年来,萧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艺创新与教育传承之路。他早年扎根企业一线,是国内首批计算机制版印刷设计师,成功攻克国产智能卡卡面设计印刷技术难关,结束了高端卡片依赖国外制作的历史。进入上海二工大后,他创建学校琉璃陶艺工场,率先构建技艺实践训练新体系。凭借对技艺的不懈追求,他首创研发了无模限范琉璃熔融热弯烧制工艺,突破工艺发展瓶颈。其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著作外观专利等成果转化为社会与经济效益;撰写的国内首部琉璃工作室完全教程,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他荣膺“中国玻璃艺术大师”(上海高校唯一)称号,并被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代表人(琉璃领域唯一)。2022年,受命组建国内首个省级玻璃艺术专委会,并长期担任国际玻璃双年展唯一中国籍评委。
萧泰热心公益,自2014年起负责市民陶艺创作体验基地,构建“工匠精神+终身学习”教育模式,惠及市民超万人次;主持上海高校艺术紧缺人才创新工作室,与国际院校合作推动中国文化技艺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他还积极引入数字工艺技术,赋能传统工艺教学与实践创新,为建设上海教育新高地贡献“工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