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的“创新领航人”
郭帅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主任,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郭帅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者,长期致力于智能机器人研究与教学创新,以“大工程观”为引领,构建了一套多层次、全覆盖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批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郭帅主持完成的“厚基础-分层级-大综合”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主持的《金工实习E》被评为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AI赋能的三维立体多层递进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探究》,逐步形成“概念设计-数字仿真-工程制造”融通式的工程教育新模式。该系统年受益学生达7600余人。
郭帅打破产学壁垒,与中国商飞、海克斯康等领军企业共建6个前沿技术实训室,推动形成“融-创-产”三维立体的双创教育体系,实现工程教育对理工、人文、经管、艺术专业的全覆盖。他带领教学团队连续两届在全国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中斩获6项特等奖,名列全国第一;指导学生年均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市级80余项。
郭帅还积极推动大中小工程教育一体化发展,将大学资源转化为中小学科创课程,为培育未来创新人才播下希望的种子。
以科技匠心守护“绿水青山”
薛罡 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
从教24年来,薛罡的名字与水污染治理紧密相连,他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成为“绿水青山”理念的忠实践护者和科技攻关人。
作为水污染治理领域的知名学者,薛罡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环境保护重大科研项目等30余项重要课题,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多项成果发表于环境领域顶级期刊。他主持及参与的项目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科研之外,薛罡始终将育人视为根本使命。他主持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他倡导“科研反哺教学”,通过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和系统动态观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与创新动力。
面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薛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发了工程零价铁、混养及同化脱氮等污废水低碳处理新技术,完成20余项示范工程,为污水污泥治理提供绿色方案。他注重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多人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
为节能减碳贡献科技力量
甄广印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有机固废分质资源化与碳循环科教创新团队负责人,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
在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甄广印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有机固废资源化与碳减排领域的领军人物。自2008年起,他长期致力于有机固废(废水)高值品绿色转化与碳减排研究,直面行业技术壁垒,攻克复杂工程难题,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甄广印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突破有机固废解聚驱水及生物热化学梯级资源化关键技术装备。他领衔的“胶粘结构有机固废解聚驱水及生物热化学梯级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技术应用于全国20余省市的多座千吨级有机固废处置工程,累计处理污泥、有机垃圾及河道废物超1亿吨,服务人口超2亿,推动我国有机固废处理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
在科研引领教学育人方面,甄广印带领团队发表论文180余篇,主著中英文专著4部。重构“教-研-智-行”培养新模式,指导学生获大学生科创/专项培育项目10项;带领学生荣获“国创大赛”全国银奖、“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等国家奖项20余项,并获得“互联网+”“挑战杯”上海赛区金奖、上海“双碳”提案特等奖等50余项。
在动态高分子领域不断创新
张琦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琦是动态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青年领军者。他创新提出利用天然小分子硫辛酸构筑本征动态聚合物,突破多功能材料的绿色制备与循环利用技术,为未来化学材料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2018年,张琦在研究中意外发现硫辛酸在高浓度下会自发聚合。凭借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他转换研究思路,成功制备出高度可拉伸、自修复的聚硫辛酸弹性体,开创了该领域新方向。该材料被全球90余个科研团队采纳使用,成为国际前沿的“明星分子”。
面对高分子回收过程中的高能耗难题,张琦带领团队合成100多种硫辛酸类似物,最终研发出无溶剂、低耗能的动态化学回收技术。该技术可降低80%以上碳排放,为构建低成本、高性能、低碳排放的绿色塑料产业提供重要解决思路。
张琦以通讯作者在《NatureChemistry》《NatureNanotechnology》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5篇,总被引5000余次,其中单篇最高被引600余次,10余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授权专利10余项。
张琦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基础研究与前沿应用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之志,为我国化学材料科学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也因此入选首届中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