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届基础教育青教赛小学语数外类特等奖获得者魏旖:以竞技赋能课堂,用教学点亮思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赵思宇 发布时间:2025-11-11 10:36

摘要: 闵行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魏旖,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耕讲台,用教学点亮思维,陪伴每一位学生向阳成长。

繁忙教学之余,反复修改教案十余版;炎热暑假里,对着空教室一次次演练磨课……从区赛、市赛到国赛,历时十个月的极限备赛,各级工会的全力支持、专家团队的细致指导、学校的用心托举仍历历在目。从教12年,对于闵行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魏旖而言,今年是她教师职业生涯里程碑一般的记忆。从闵行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5月份参加上海市第六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举夺得“小学语数外类”特等奖,拿到国赛入场券。8月份又代表上海参加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全国三等奖。一路走来,她感受到每一轮都是自我打破与重建,在磨砺中实现跨越式的进步。魏旖说,从这段经历中更深刻体悟到,“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思维的引路人。真正的爱,是给学生有思维含量的课堂”。


精心磨课赛场展风采

团队聚力托举成长


“备战上海市青教赛,要选定某一年级的10节课。我当时准备的是小学三年级的计算版块。”魏旖回顾备赛经历说道,比赛的第一关是准备资料。要上传十课时文本资料,需要包含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设计、练习设计等。时间紧、任务重。闵行区实验小学有四个校区,学校大力支持,召集各校区的青年教师,组建起数学核心团队,共同帮助魏旖精心打磨10节课。


“其中‘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这节课我印象最深,这节课的意义在于算法的迁移。”魏旖说,固有的教学思路把大家框住了,一直挖掘不出亮点来。她参阅了大量计算课课例,发现计算课的核心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怎样让计算课有意思又有意义呢?她尝试将一道不起眼的计算题进行创编,将想法与学科主任、区教研员讨论,在得到肯定后又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地修改,最后这节课颇具亮点。她举例,以“105×53”来讲,学生容易将数字抄错,错算成“105×35”。若想要改正,其实不用重新再算一遍,只要将原来个位上的3个一乘105得到的315个一,通过交换位置变成315个十,原来的5个十乘105得到的525个十变成了525个一,交换两次积的位置就能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她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变化的是数字,不变的是算理和算法”。而付出必有回响,市赛赛场上魏旖恰好抽到了这节课,一番自信发挥下,她一举斩获小学组特等奖。


市赛5月底一结束,魏旖就马不停蹄地备战高手如云的国赛。在3个月的备赛时间里,她几乎把学校当成了家。空教室的演练录像、修改十余版的课件、写满批注的教材,成为努力最扎实的注脚。“按国赛标准要准备至少两个年级的10节课,同时包含至少3种课型——如新授课、概念课、练习课、作业讲评课。”她解释,相当于在市赛基础上重新准备8节新课,另外2节课也要重新打磨去适应国赛要求。


国赛要求在7月14日前上传资料,此前几天,魏旖突发身体不适,检查出带状疱疹。校领导叮嘱她在家安心休息、调整状态。“多亏了团队里的几位骨干老师,牺牲暑假休息时间,帮我细化10课时的教案,为我争取了整整5天的休息时间。”8月下旬国赛在西安举办,7位骨干教师组成后援团陪魏旖参赛。“我抽到了全场倒数第二个上台,有些折磨心态。”魏旖说,因为紧张、偶尔会嘴瓢,时间控制上也略显仓促。“如果有专家提问交流环节,或者我可以将一些设计和想法表达得更充分些。”虽然略带遗憾,但魏旖仍凭借出色表现,获得全国三等奖。获奖后,激动的泪水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蜕变。“团队陪我备赛半年多,非常感谢大家的付出。”



参赛经验反哺课堂

担当起带教新人的责任


这段难忘的备赛、参赛经历,也促使魏旖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希望将参赛积累的经验反哺课堂,让我的数学课更扎实。”她总结道,反复备课、磨课的过程,让她更关注到课堂的节奏感。“每一节课推进过程中都是有轻重快慢的,哪些地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表达?要通过进阶的活动设计、课堂节奏、语音语调等变化,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课堂。”她已经将市赛的一些课程设计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竖式结构。除法竖式和加法、减法、乘法形式上不太一样,算法上和其它运算要从低位算起不同,除法要从高位算起,学生刚一接触,在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所以推进时要慢一点,我通过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并理解除法竖式是如何将分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的。起始课上扎实了,后续教学三位数被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小数除法时,学生理解起来会相对轻松。”魏旖也会更多地反思,“学生会算了,是否意味着真正理解了呢?每节课能否带给他们思维上的成长?”


2013年从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毕业,魏旖作为一名师范生,怀揣着对讲台的向往和对孩子的喜爱,成为闵行区实验小学一名数学教师。12年过去了,她始终记得离校那天导师的话,“师范二字,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是一份以爱育爱的承诺”。她还记得,自己初登讲台时的生涩,也更理解年轻教师的渴望与迷茫。闵实验是全市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此次青教赛获奖后,学校安排魏旖带教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大学在校师范生,还有一名新见习教师。此前她带教的青年教师曾被评为闵行区的“见习之星”。从备课、上课到反思,魏旖陪着他们一字一句地磨,一点一滴地悟,将自己的教学心得与竞赛收获毫无保留地分享,肩负起“育新人,传薪火”的重任,帮助更多年轻教师成长。



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学结合

搭建高阶思维成长阶梯


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领域的浪潮中,前几年,上海依托上海智慧教育平台,研发出备课助手、教学助手及作业辅导助手功能于一体的“三个助手”数字教学系统。“PPT已经做得很顺手了,是否有必要适应新的平台呢?”面对新技术,魏旖通过不断深入运用新的教学工具,为课堂注入许多新的互动体验以及沉浸式学习思路。


“新技术对教学很有帮助,比如,老师可以直接通过数字端口,看到学生选择题情况,甚至通过二次调整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反思一开始错在哪里。”魏旖表示,闵行区此前推出智慧笔项目就有很多优势,教师可以聚焦到学生思维上的卡点。“例如,让同学判断平年、闰年时,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回溯功能,看到孩子们的思考过程,了解他们的判断方法是不是有困难和误区。”


今年9月份,闵行区实验小学专门组建团队探索AI赋能教学。魏旖作为团队里的核心成员也在不断思索,如何通过AI赋能高阶思维培养。“教学正方体的涂色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AI让同学们拆解立方体,从而直观地看到小正方体的涂色面的情况。但探索过程中也发现了弊端,有了直观的感受,是否就会限制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让技术更好地赋能,我们更倾向于在跨学科、综合实践领域借助AI服务学生,助力思维上的拓展和成长。”


再次回望与青教赛同行的日子,魏旖觉得每一步都刻满成长印记,成为她教学生涯的宝贵养分。未来,她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耕讲台,用更温暖的态度、更专业的能力,陪伴每一位学生向阳成长。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