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大家来说说这次趣味运动会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吧!”在上海市第六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小学和幼儿园综合类决赛现场,来自嘉定区实验幼儿园的姚婧怡带来了一堂《一定要争第一吗?》互动教学,以生动的演绎,赢得评委频频点头。这堂课并非刻意雕琢的“赛课”,而是她日常践行“幼儿发展优先”理念的真实缩影。在谈及这次备战基础教育青教赛的过程时,她对各级工会的全力支持、专家团队的细致指导以及整个幼儿园团队的全力托举,一直表达着感激与感谢。
从一日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到以专业倾听回应幼儿需求,姚婧怡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诠释了新时代学前教育“让每一个幼儿都被看见、被支持”的核心追求。
从幼儿视角出发
让一日生活皆课程
“学前教育的核心是‘以儿童为本’,备赛的过程就是把日常观察与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的过程。”姚婧怡在历经园内、区级等多轮选拔脱颖而出后,得到了幼儿园的大力支持。在教研员陆静、浦月娟及园长周卫倩的指导下,迅速召集幼儿园骨干和青年教师组建了一支核心团队,以“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共同帮助她精心磨课。姚婧怡将目光聚焦幼儿的真实问题与需求,从一日生活的寻常时刻中提取课程素材,构建了贴合幼儿真实生活的“十节课”。
幼儿的世界藏着最鲜活的教育素材:上海野生动物园里,大猩猩宝宝“叮叮”为何不与妈妈同住?搭建积木时,要不要冒着倒塌的风险继续往上叠?教室里的小金鱼真的过得开心吗?校园门口嘉闵线施工为何总在白天进行?针对这些幼儿自发关注的热点,姚婧怡采用讨论、感知、操作、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幼儿成为主动学习者——连线动物园饲养员解答疑问、鼓励幼儿绘制海报、采访路人理解城市建设,在真实情境中帮助他们积累经验。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精准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姚婧怡和团队一同研究并建立了系统的“日常素材”收集机制:户外活动时用视频、照片记录幼儿的探索瞬间,用便利贴标注幼儿的童言童语,将这些平凡却珍贵的片段作为教学开发的基础。这种基于持续观察的课程,正是从单一成人视角走向幼儿与成人多元视角的生动实践。
耐心倾听
搭建师幼共情桥梁
学龄前幼儿的学习依赖直接感知与实际操作,教具成为连接幼儿经验与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在青教赛的候场教室内,推车、消防服、气球等丰富教具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学前教育“风景线”,而姚婧怡带来的教具则更凸显了“倾听幼儿声音”这一核心理念。
在《一定要争第一吗?》这堂课上,12张幼儿原创的表征绘画、供对比体验的小小消防服、阐释“第一背后内涵”的消防员视频,让抽象的“竞争”变得直观可感。若要说起她手中最具温度的教具,不得不提的是她班级里的“一对一倾听本”与倾听墙——幼儿可随时取下本子,用绘画或录音贴表达想法,教师则通过主动翻阅、主动交流,读懂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本小小的本子,不仅构建了师幼间的情感桥梁,更体现了学前教育从重环境布置到重幼儿本身的转变,让“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权利和需求”落到实处。
姚婧怡始终践行“好奇并共情每一个幼儿”的教育理念,她深知教具不是单向的教学工具,而是双向互动的媒介。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教具与倾听载体,她让教育真正成为对幼儿真实想法的回应与支持。
践行育人使命
书写新时代幼教答卷
2016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至今,姚婧怡在嘉定区实验幼儿园这片专业沃土上不断成长。入职第一年,她的带教师傅梁樱就曾对她说过:“教育首先是一份爱的事业,爱不是控制,而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从此,用爱浇灌每一个孩子心灵的责任与担当深深扎根在了她的心底。十年间,她先后斩获上海市见习教师基本功大赛名次、嘉定区教学新秀一等奖、区教学评优一等奖等,从园级骨干教师成长为年级组长、嘉定区学前教育“雁群发展计划”骨干导师……在教学、教研与家校协作中,她全面践行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理念。
在教研工作中,姚婧怡充分学习并吸收市教委关于教研模式的新理念,努力打破“组长主导”的传统模式,推行“全员参与”的研讨机制,鼓励教师聚焦教学困惑集思广益,将反思意识融入日常。她与团队一同吸收“与幼儿共同生活”这一理念,参与区级共享课题,让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实践。面对90后、00后家长,幼儿园尝试创新家校协作的模式,以沙龙式家长会聚焦真实困惑。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姚婧怡不断思考、实践,挖掘家庭与社区资源,构建“园家社”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从青教赛的舞台到日常保教现场,姚婧怡始终坚持“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做温暖的陪伴者,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做实观察与评估,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以反思促成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她用专业实践证明,学前教育工作者既要心怀教育大目标,更要随时回应幼儿的需求,在与孩子、家长的双向奔赴中,用爱为每一个幼儿的终身学习与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