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消除就业歧视、包容关爱大龄单身女性……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这样关心“她”权益

两会观察|消除就业歧视、包容关爱大龄单身女性……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这样关心“她”权益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3-03-08 15:46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都提出了不少关怀“她”的提案议案。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就目光聚焦到女性权益,从女性就业、健康、婚恋到科技女性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关怀“她”的提案议案。


强化女性就业保障,消除歧视


职场女性就业歧视等话题总能引起共鸣。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彭静在两会上专门提出了通过劳动监察进一步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建议。她发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第三版)于2022年8月31日发布,随机抽查的事项清单中却没有反映劳动领域的“性别歧视行为”,也未将妇女权益保障法作为设置依据。


因此,彭静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完善妇女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指导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平等享受福利待遇、晋职晋级、职称评聘等制度;同时应当强化监察执法,适时修订人社领域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增加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的执法事项,加大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劳动用工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指出,尽管各地陆续出台生育支持和就业保护相关政策,但在女性招聘、培训、晋升等环节依然存在弱势现象,应强化女性就业保障,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因此他建议,要国家层面统一生育假期标准,设置产假、陪产假、育儿假、哺乳假、家庭照料假等多种类型;建立父亲休假配额措施,父母共担养育的责任等。


对大龄单身女性予以包容和关爱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尊重“不婚”女性的选择,对于大龄单身女性要予以包容和关爱,而非歧视。


罗卫红认为,目前很多女性越来越独立,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和价值取向,她们选择不结婚,这可能是社会发展高度发展的结果之一,是可以理解的,要尊重她们的选择。她说一些女孩子三十多岁未婚往往会被戴上“大龄剩女”的帽子,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去贬低她们。对于主观上选择不结婚的,可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适当用政策激励、积极引导;如果是客观上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另一半,可以给她们创造机会,或者是搭建平台,帮助她们寻找另一半。


罗卫红还关注到了男女平等问题。她表示,尽管宪法规定了男女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因此,罗卫红呼吁,一方面,女性自己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活出精彩人生;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努力追求实质性的男女平等,包括给女性更多的从商、从政的机会,而这需要社会环境的营造、政府的推动,创造更多机会平等、权利义务的平等。


将孕产妇抑郁诊断与治疗费用纳入报销


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提交了一份《关于强化孕产妇抑郁症防治工作的建议》,获得很多妈妈们的称赞。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每5个产妇中就有1个患抑郁症,63%的女性曾患产后抑郁,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孕产妇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但诊断率和治疗率较低。李燕认为,有必要通过孕产妇心理健康筛查、社会支持、网络平台干预等方式,做到抑郁症及时发现、干预,将抑郁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


她补充说,在妊娠期、产褥期的产妇往往与外界联系较少,其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渠道是家庭成员。因此,建议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时,提倡家属积极学习相关的围产期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技巧。另外,建议政府加大社会支持,“比如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将孕产妇抑郁诊断与治疗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报销范围等。”


此外,李燕还建议相关部门继续细化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内容,进一步强化孕产妇抑郁症的常规筛查,与产检服务和产后家庭访视服务相结合,建立孕产妇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筛查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轻中度抑郁情绪或存在抑郁危险的孕产妇实行早干预,定期监测和随访;对有重度抑郁情绪或可疑抑郁者采取措施、及早转诊、及早治疗。


李燕建议,相关部门牵头开发普及以智能手机为客户端的孕产妇抑郁网络干预平台,在保护孕产妇隐私的前提下,对有抑郁情绪、产后抑郁发生风险较高的孕产妇给予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在线咨询,指导孕产妇在不同孕产阶段自主学习,并进行定期评估、持续监测、自动反馈给孕产妇和家属,帮助其做好自我情绪的管理。


莫让年龄成为女性发展的壁垒


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等领域智力潜能巨大,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支关键性力量。在本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呼吁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实施执行过程中,提高科技领域“性别平等”意识,以适当政策倾斜性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造力,助推女性人才投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队伍。


袁亚湘建议在女性关键时期(生育期、哺乳期等)切实给予政策的倾斜性支持。增加职称晋升、项目评审、奖励等各方面对女性的支持比例。对有年龄限制的各类人才计划和项目对女性适当放宽。提高女性在科技创新中的参与度,不仅要支持杰出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而且要更多支持目前正处于科技攻坚阶段的广大女性工作者,为她们更好地发挥科技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供最重要的助推。


全国人大代表、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董月琳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她指出,女性科技工作者完成本硕博学历时,年龄大多在30岁至33岁。为此,董月琳建议,在各类项目研究、课题申请和人才项目中,适当放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年龄限制,切实帮助女性生育后重返科研阵地,莫让年龄成为发挥女性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力量的壁垒。同时,在各类学术组织、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学术委员会增加女性的比例,从各个层面激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创热情,发挥出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更大的作用。


此外,袁亚湘还建议,建立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解决女性上升空间中存在的“玻璃天花板”问题;制定激励女性科学家承担高层次和重大类型项目负责人的优惠政策,支持和培养更多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及后备团队;积极推荐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海内外科技组织中任职;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各类妇女评选表彰中提高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入选比例。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