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将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指出,智能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学科、跨领域、深融合、强交叉的复合型特点。为此,她建议多举并措加快建设“智能汽车人才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刘懿艳。受访者供图
“今年,有一个词被频频提及,那就是:新质生产力。在我看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刘懿艳指出,在智能化这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型主导性赛道上,人才队伍建设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建设符合国家和产业需求的人才高地,已成为中国汽车从业者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对此,她提出,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智能车时代发展所需的技术生力军。建议推进车辆工程学科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加快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建立符合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设置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企业和高校对标智能车发展中的产业痛点、“卡脖子”技术和前沿技术发展方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立“研究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智能汽车领域技术成果量产应用转化的重要载体和“产学研用”的联合创新高地,培养一批实战型人才。
“我建议还要制定专门的人工智能人才策略。比如,针对顶尖人才,出台系统的组合拳政策,从待遇、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住房、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吸引海外人工智能领域高精尖专业人才回国;针对校园人才,加快完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她表示,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除了聚焦人才,刘懿艳也关注智能汽车行业的海外专利保护问题。她提出,智能化和电动化创新技术的全面赋能,将新能源汽车的本质属性从传统机械产品转变为高科技产品。这一转变不仅对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了知识产权的竞争,特别是智能网联专利领域的竞争。
“‘技术出海’带动背后技术的全球化流动,我们的核心技术、创新成果也随之走向世界。这些技术成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不能将这些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的专利保护,不仅研发投入付诸东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她建议,中国新能源车企在知识产权出海方面的准备度应匹配其产品和技术出海的步伐,确保我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成果在海外市场得到充分保护。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