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目前有在册省部级(含)以上劳模14587位,对于他们的关爱,要继续落到实处。在今年的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总工会副主席、上海高桥捷派克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刘华新向大会提交了相关建议,得到了二十多位代表的复议。
他告诉记者,他曾建议开设三级医院“重症劳模、高龄退休劳模、首发大病劳模就诊绿色通道”,解决年长、病重、行动不便的劳模群体的就医困难;建议制作发放具有劳模身份识别功能的服务卡,为就医和其它服务提供方便等。
“建议得到了承办方的积极支持。市总工会承办人多次前往工行上海分行,就新版劳模卡的制作办理进行协商沟通,并提出了个性化定制的意见。工行在得到北京总部批准后,史无前例地制作了附劳模照片、中文姓名和出生年月的新版劳模卡,极大程度增强劳模身份标识。”刘华新告诉记者。
不过,他也坦言。目前,关爱劳模还有不少举措有待改善:比如,三级医院“重症劳模、高龄退休劳模、首发大病劳模就诊绿色通道”还没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各区二级医院就诊绿色通道还没有实现全覆盖,或者显示度不够,还是停留在享受“老年卡”的待遇。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时,系统还不能显示劳模的信息,还没有实现劳模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维护、迁移、应用和归档的功能;劳模卡的应用场景拓展还仅限于工会。
对此,刘华新建议卫健委就解决年长、病重、行动不便的劳模群体(包括全国劳模、省部级劳模)在三甲医院的就医困难出台个性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劳模的签约结对服务和信息化管理,做实对劳模实行优先安排家庭病床或上门出诊、诊疗、优先检查、配药、安排住院、转诊的“五优先服务”和延伸服务。此外,他还建议文旅局加入劳模卡应用场景的拓展,并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兄弟省开展基于旅游场景的劳模卡互认。
头图为刘华新接受记者采访。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