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智造“圈粉”海外消费者,“反向海淘”展现中国质量魅力,中国文化不但“出海”更“出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出海渐成趋势。但“走出去”之路并非坦途,如何面对诸多机遇与挑战?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出海”,积极献言献策。
“单打独斗”困难多,委员建议鼓励国企民企抱团“出海”
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的持续推进,中国企业出海规模日益庞大,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民营企业表现尤为亮眼。
据上海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上海市进出口总值为3.8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3万亿元,增长8.5%,占比33.5%。与此同时,随着民企“走出去”步伐加快,因违规遭到国外监管机构处罚的企业数量也随之增多,民企“盲目出海”、无序竞争、合规风险等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
市政协委员张润斌。劳动报记者 展翔 摄影
该如何护航民营企业“扬帆出海”?市政协委员张润斌指出,民企获取有效信息和资源的渠道有限,现有针对民企跨境投资的服务机构鱼龙混杂,企业很难找到靠谱的“出海”服务机构。另外,目前出海的民企以开展进出口贸易居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程度不深,依托产业链抱团走出去模式尚未形成,“单打独斗”现象较为普遍。
为此,张润斌建议,针对“一带一路”等企业投资较为集中国家的市场和发展需求,定期搜集民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普遍和共性问题,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政策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规范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完善企业出海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对投资企业及项目在国外的经营状况及时跟踪,并建立促进出海企业资金、海外收益、税收回流的疏导和监管机制,实行黑白名单制度,有效区分优质企业与不良投机行为。
鼓励国企、民企抱团“出海”,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鼓励具有海外园区成功建设经验的国有企业,加大与民企的合作,扩大园区建设规模,推广成功经验,规划建设新的海外园区。鼓励国内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组团出海”,在海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积极融入当地产业经济,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实现供应链本土化改造。
同时,人力资源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高校合作,针对“出海”企业用人需求,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推荐更多小语种、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大学生实现海外就业。同时,遴选出一批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实现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出海”,开展全球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实现国内招聘与海外招募的结合,助力更多民企“高质量”出海。
数字赋能,让中国文化“出海”更“出彩”
“文化出海”不仅是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绚丽画卷,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绝佳窗口,更是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引擎。2025年,上海如何推动更高质量的“文化出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给出她的答案——高品质原创佳作是文化出海的生命力,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是文化出海的支撑力。
市政协委员周平。劳动报记者 展翔 摄影
“‘文化出海’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传统意义上,我们的文创企业、文化机构走出去,到世界舞台展示上海文化风采;二是打造有国际声量的中国原创佳作,不仅自己演,更重要的是吸引全世界的艺术家一起来展示中国文化。”周平说,前者的脚步不能停止,后者的探索更要加速。
去年,上海交响乐团就交出了一份“文化出海”的漂亮答卷。历时三年时间打磨、汇聚全球近190名音乐家、揉合了东西方多元音乐语汇的清唱剧《上海!上海!》在沪完成世界首演。
恢弘的旋律、动人的历史、温暖的表达,短短90分钟的作品一夜之间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过去一年,纽约爱乐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北京国际音乐节争相演奏。今年,香港管弦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和音乐节也将接力呈现这部巨作。
不仅如此,上海交响乐团还推出了同名唱片,通过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全球发行,该专辑数字版也在“Apple Music”上进行全球辐射。去年,上海交响乐团的专辑仅仅在在线流媒体音乐播放平台Spotify上就覆盖了176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125万人聆听。周平不禁感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上海交响走出去最大的底气。如今,数字技术又为我们插上了加速腾飞的翅膀。”
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也深有同感。“近年来,随着AI翻译软件的迭代更新,上海网络文学在海外输出上正跑出从数量到质量的加速度。”
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阅文集团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已上线约6000部中国网文的翻译作品,去年新增出海AI翻译作品超2000部,同比增长20倍。起点国际累计海外访问用户近3亿,阅读量破千万作品数同比增长73%。中国网络文学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典型成果,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新质生产力,由此带来的深层蜕变是越来越多国际作家飘洋过海而来,他们将目光聚焦上海,开始主动书写中国故事。
这也让周平陷入深思,“未来,上海交响乐团不仅要创作更多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将我们的美食、美景、历史人文搬上交响舞台;还要做好数字化转型,把这些好作品录制成唱片专辑,推广到全世界;更重要的是,与文学、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形成合力,完成更高质量的‘文化出海’,助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跨境电商想要“弯道超车”,离不开政府搭台企业合作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来自中国的新能源“三蹦子”、“智能小家电”等成为老外们的“心头好”。
市人大代表何曙光。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虽然上海是跨境电商的龙头城市,但跨境电商市场重点仍然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我们如何‘弯道超车’,打通线上的‘一带一路’,打响‘丝路电商’的品牌?”市人大代表何曙光提出:要以官方交流为引领,以专业服务为支撑,以企业合作为主导。
2023年11月,中央批准在上海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一年多来,“丝路电商”在贸易便利化、跨境数据流通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但其面临的瓶颈与制约也不少。何曙光指出,根据他近一年的调研走访情况来看,“丝路电商”目前大多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组织,没有专委会,政府对相关企业的数量、从业人员、营业规模和业务区域等情况底数不清,企业彼此之间沟通也不够充分。
“就上海的‘丝路电商’企业而言,我发现它们‘内卷’现象很严重,对目标市场的研究普遍不够深入。例如,一些非洲国家对国内过时的老式搪瓷杯特别喜爱,而对我们国内销量大的色彩丰富、外观精美的杯子却不感兴趣。如果不了解当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就很可能导致产品滞销。”何曙光说。
人才短缺也是一大制约因素。他指出,“丝路电商”企业运营需要这样一种综合性人才:能够解读数据、既熟悉国际规则,又能熟练掌握沿线国家语言、法律文化,还精通电商运营技巧。而现有的传统外贸人才并非都具备这些能力。此外,在物流方面,“丝路电商”依赖当地的物流服务商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如果物流服务质量差,就会造成消费者体验不佳、退货率高、成本增加等问题。再加上企业普遍对目标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了解能力,同时缺乏政府及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相关资源支持,从而导致企业出海信心不足。
大力发展“丝路电商”,既是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需要,也是保障经济安全的必要部署。对此,何曙光建议上海充分发挥侨海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将“丝路电商”与企业及项目投资面向“丝路”国家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增强上海经济发展的韧性保障。
他认为,从政府层面来讲,上海要着力优化电商企业发展环境,强化上海作为“丝路电商”先行区“块茎”枢纽功能,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定,推动建立常态化官方交流合作机制,畅通民间交流渠道。
“一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励在沪的优势电商平台向海外布局拓展,逐步改变‘亚马逊’在全球电商市场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大力培育电商运营类服务平台,增强专业技术服务的集成性、便捷性,从而在平台的引领下促进电商企业发展。”因此,他建议以企业合作为主导,打造“丝路电商”发展共同体。
此外,何曙光呼吁,跨境电商企业也应该具备更长远的目光,不要被“流量”牵着走。“跨境电商崛起很快,规模也能迅速做大,但做‘网红’容易,想‘长红’却很难。跨境电商企业想要真正地走出去,还是应该注重品质与品牌建设的深度耕耘。”他强调。
出海难、出海贵、出海烦?建议成立企业出海服务中心
信息不通、政策不懂;筹措资金困难,融资渠道缺乏;人才储备不足,团队难以组建……“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也道阻且长。出海难、出海贵、出海烦、出海不确定性强等一系列问题,让企业打了“退堂鼓”。
今年两会期间,市工商联界别就递交提案,呼吁在沪成立上海企业出海服务中心,更好支持上海本地企业出海发展、有效解决企业出海的难点瓶颈,助力上海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
一方面,采用政企合作或企业自办模式搭建企业出海一站式服务平台。组建专家团队,为本市出海企业提供专业培训、联合办公、海外考察、金融赋能,以及政策咨询、企业注册、法律支持、财税支持、人力资源和信息系统等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定期组织定制沙龙、案例分析、实操训练等活动。
同时,中心与政府境外投资管理平台深度对接,依托线上平台,实现信息咨询、在线培训、融资对接等功能,帮助企业掌握出海信息,引流全国的出海企业到上海寻找资源。
另一方面,可在新加坡打造出海企业的总部中心,作为上海企业出海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的延续,保持与上海企业出海服务中心的专业联动、互享资源和信息,为出海企业在境外落地过渡期内提供办公场地、人才招聘、属地化培训、开业筹备、市调推广和渠道拓展等服务,将上海服务中心的服务无缝衔接到境外总部中心,打造出海企业总部集群和国际化人才培育基地。
需要强调的是,服务中心、总部中心不是单纯的服务企业“走出去”,更着眼于优质的资源“引进来”。未来将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与新加坡政府建立合作机制,与国际知名高校、企业紧密联系,为上海引进前沿学术资源、科研成果及顶尖人才,引进可持续的境外资本和高新技术产业。
提案认为,通过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出海服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出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涉外法律服务水平,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30余年耕耘涉外法律实务工作的律师,我感受到上海涉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和提升。但随着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面临的外部法律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谈到助力服务企业“走出去”,上海市人大代表吴坚建议提高涉外法律服务水平,为企业保驾护航。
上海市人大代表吴坚。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结合调研和办案子的实操经验,我发现企业‘走出去’面临两方面挑战。”吴坚告诉记者,从企业本身来说,企业面临精通国际商务、外语、法律、财务且专业知识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瓶颈外,还要面临合法合规问题。他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环境复杂多样,劳动法规、环保要求、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增加了企业合规经营的难度,极易陷入法律困境。
此外,中国律师涉外服务能力存在着短板。吴坚表示,企业“走出去”,需要中国律师保驾护航。但问题是涉外律师数量少。“现在高端涉外法律人才非常稀缺,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涉外专业服务能力也不足,多数涉外律师对海外法律服务缺乏实践经验,无法为出海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涉外法律服务,企业往往难以得到精准的专业援助。知识结构不匹配涉外法律服务的需求,目前涉外律师鲜有能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涉外法律解决方案。”
因此,吴坚认为,应该开拓性的采取跨部门、跨领域、跨体制甚至跨国别的交流、协同与合作。全社会要更加重视涉外法律服务作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工具的关键价值。
对此,他建议,要加强协同合作。建议商务等部门的境外投资促进政策与司法部门的涉外法律服务保障政策之间要加强联动,相关部门汇聚针对性更强的政策合力,帮助企业“走出去”得到最充分的涉外法律服务政策支持。
他还建议创设两个基金,包括设立企业海外维权基金。用于企业申请涉外维权行动的启动资金,通过域外法律途径追偿或者获得赔偿,减少企业海外经营损失,增强出海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建议设立涉外法治人才发展基金。用于全市层面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提速加档,可对选派到域外高等学府、专业机构接受培训或实习的、派驻到域外开展涉外法律窗口服务的涉外法律人才给予补贴。
“走出去还需要社会各方面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配套的措施。”吴坚说,打造一流的涉外律师事务所是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吴坚建议出台本地涉外律所国际化布局的鼓励政策,加快形成一批上海本地涉外领军律所,鼓励上海本地律所实施海外布局,推动中国律所及法律服务机构与海外律所及法律服务机构的常态化互动交流,突破国外律所的封锁,掌握涉外法律服务的主导权,形成境内、境外涉外法律服务的双向良性循环。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