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3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近年来,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人关注,据统计,在我国7岁~17岁的青少年中,17.5%符合至少一种与精神损害有关的特定精神障碍标准。其中,与学业、学校相关的精神问题尤为突出。
开学后的2周左右,来心理门诊就诊的患儿数量往往会有所增加,这种现象被戏谑地称为“开学综合征”。“开学综合征” 绝不是用简单的“不适应”“压力大”等措辞就能解释的,其背后隐藏的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心理问题,在假期或家庭环境中可能不会显现,而特定的环境中(学校或者学业相关)可能会被诱发。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会影响儿童的学业,也会有损其心理健康,降低其健康福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精神医学会(APA)颁布的标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可分为以下5大类:
神经发育问题:其中包括常见的智力障碍,人们了解较多的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障碍。此外,与神经发育有关,但人们了解比较少的有:交流障碍,其中包括儿童少年的语言障碍、语音障碍以及语言流畅性障碍;运动障碍,分为发育性协调障碍,刻板运动障碍。
另外,有一大部分儿童会有特定学习技能相关的问题——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LD),LD又可以细分为阅读能力受损、书写表达能力受损、数学能力受损。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层面对于LD的认知非常不足,虽然患有特定学习障碍的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困难,但往往被家长、老师等误认为是懒惰、笨、贪玩、不听话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导致孩子继发性地出现焦虑、烦躁情绪以及多动、对立违抗行为等问题。
儿童的心理行为障碍:这部分问题包括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早期的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儿童期的抑郁障碍及双相障碍;此外,更为常见的是焦虑障碍,又具体包括分离焦虑、选择性缄默、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等;部分患有焦虑问题的少年儿童,对于社交、群体环境非常敏感而紧张,在学校的群体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不愉快的应急性情境。可以想象,在这种压力体验下,其学业必定会受到影响。
此外,儿童少年还可能罹患强迫及相关障碍,包括强迫症、躯体变形障碍、拔毛癖、抓痕(皮肤搔抓)障碍;而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PTSD)、躯体症状障碍、疾病焦虑障碍、转换障碍(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做作性障碍等虽不多见,但也会发生。
与基本生理行为相关的精神问题:这部分包括,喂食及进食障碍,可细分为异食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排泄障碍包括遗尿症、遗粪症;在青少年群体中更为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包括失眠障碍、嗜睡障碍、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延迟睡眠时相障碍、睡行症、睡惊症、梦魇障碍、不安腿综合征等;性别烦躁:儿童性别身份相关的问题等。
与个性气质相关的问题: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们所说的个性气质与秉性大致相同,往往是具有遗传属性、与生俱来的个人心理特质。个性气质问题在临床中会体现为人格障碍,具体的人格问题包括:偏执型人格、分裂样人格、分裂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边缘型人格、表演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以及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
其他可能成为临床关注的状况:与家庭教养相关问题,包括亲子关系问题、同胞关系、远离父母教养、父母关系不和谐影响;儿童躯体虐待、性虐待、儿童忽视、儿童心理虐待等。
罗列出以上精神诊断术语,是想说明,其中任何一种诊断,都可能影响少年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其学校、学业相关的表现,并导致精神卫生困扰。
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与年龄阶段的关系
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心理问题也因此具有发展性特点,即某些问题的发生、发展与特定的时间、年龄阶段相关。
比如,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引起一部分青少年睡眠节律的延迟。由于生物钟被重新设定,导致其出现晚睡晚起。但在开学后,作为学生又必须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得学生的有效睡眠时间减少。所以,这些学生经常在开学1到2周后,因睡眠不足而造成的慢性疲劳来就诊。其出现的上课效率下降、注意力不好、记忆力下降、学习状态差、慢性疲劳、情绪不稳、自伤等情况,就是表现与焦虑、抑郁的症状非常相似的“开学综合征”。而这些问题,通常仅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中出现,对于更小的孩子,比如小学生就不容易出现与睡眠延迟相关的情绪问题。
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与环境的关系
除此之外,空间及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比如,在相对更具有保护性的环境下,如家庭中,儿童的社交焦虑往往不会出现,即使有也通常不构成临床问题。而上学后,到了群体生活中,这部分孩子就会感觉紧张恐惧,甚至不能说话,表现出选择性缄默的问题,导致人际交流困难。
部分存在特定学习技能问题的孩子,可能在上学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有效完成学业、学习成绩下降、作业拖拉等行为,并在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教育、批评,后出现自尊心、自信心下降,造成情绪困扰,抵触上学,甚至厌学。而有自恋性个性特质的孩子,则容易因为学业中的竞争,同辈之间的比较而出现紧张、失落,自尊心受损的情况,常常出现对抗行为、与同学或老师发生冲突。这部分孩子,在假期、休学、宽松的家庭生活中,其精神状态往往无需专业干预就会自然改善。
现代精神医学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我们固然要重视儿童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但同时,由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因素引起、或者促进某些精神疾病发生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如上文所述,学校、学业相关的环境因素可能加剧部分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开学综合征”的发生。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我们应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严肃的专业评估,综合考察导致其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因素,更好地守护儿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