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工匠”、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何悦:让患者重拾尊严与快乐

2024年“上海工匠”、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何悦:让患者重拾尊严与快乐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嘉慧 2025-03-28 11:53

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何悦以其精湛的专业技术,20余年深耕学科建设,帮助万余名口腔颌面肿瘤患者重拾人生尊严。

提起口腔医生,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牙医。但在众多牙医中,有这样一类“牙医”:他们手执柳叶刀,无影灯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百炼成钢,被称为是“会开刀”的牙医,他们就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的专业医生。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工匠、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何悦接过中国口腔外科界泰斗级“院士师徒”———邱蔚六和张志愿的接力棒,以其精湛的专业技术,20余年深耕学科建设,帮助万余名口腔颌面肿瘤患者重拾人生尊严与快乐。


“啃”下每一块硬骨头


提起口腔颌面外科,很多人并不熟悉,以为与面部美容、牙齿矫正有关。事实上,口腔颌面外科是口腔医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是一个涉及牙科与整形外科的交叉学科。


口腔颌面-头颈区域是人体功能与形态的核心交汇区。这里发生肿瘤不仅会威胁生命,更会直接摧毁患者的语言、吞咽、呼吸功能及面部外形。“举个例子,一名因舌癌失去部分舌体的患者,在诊疗和生活中,可能因为这部分的缺失而面临社交障碍与心理创伤。”何悦介绍道,中、晚期口腔癌的5年存活率在50%左右,但对人的精神摧残却最为残酷。如此种种促使他意识到,从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临床诊疗,是一项极难的挑战,因为“切掉很容易,而修复更考验医生的智慧”。


相比于其他口腔专业,口腔颌面外科的从业人员培养周期长、手术难度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的外科属性,口腔颌面外科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与关联。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学就像一条河流,汇聚着各种精华。口腔颌面外科的治疗范畴上至颅底、下到颈根,在这样涉及广泛且内容复杂的解剖部位中,何悦既能完成肿瘤根治的手术,也能重建软、硬组织缺损,重塑患者的生理功能与外貌。


在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以其涉及专业面广、中西结合等特色,被国外同行誉为“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张锡泽教授面对国内的技术空白,逐步建立起“中国式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和体系,在邱蔚六院士、张志愿院士的接续引领下,学科不断发展壮大,让上海九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在全国首屈一指。这股“从无到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深深感染着何悦,让他始终坚定着当初的选择。


作为全球最大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中心,2024年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在何悦的带领下,年手术量达到1.2万台,其中有大量复杂和难治的患者。临床的每一步决策都关乎着患者生存与生活的质量,容不得丝毫疏漏。何悦自己做过的手术大大小小也有近万台,他坦言最喜欢的就是啃硬骨头。“我喜欢挑战高难度,那种有惊无险的感觉,让人满足。即便做一场20多个小时的手术,也不觉得辛苦。”


开辟“小众”学科的创新沃土


近年来,何悦在诊疗中更加强调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除了需要整合外科手术、精细的显微修复之外,还要考虑围术期药物免疫治疗、放疗,甚至针对一些不可手术的患者进行创新性免疫细胞疗法的探索。他说:“在新时代、新趋势下,我们‘小众’学科也可以成为技术和理念创新的‘沃土’。”


头颈鳞癌(HNSCC)是全球第六大癌症,尽管当前治疗手段持续改进,但患者的预后仍受限于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与复杂性。为突破这一瓶颈,需要专业医生从多维度、多层次深入解析该疾病发生与进展的分子机制。


2016年8月,一名61岁男性患者因声音嘶哑伴喉部异物感就诊,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喉癌,并通过手术及辅助放化疗达到愈合。2023年9月,他的右侧口底再次出现肿物,被诊断为口底癌,伴下颌骨侵袭及颈部多发淋巴转移。由于手术切除下颌骨和皮瓣修复可能造成严重语言、吞咽功能障碍和外形损伤,患者放弃手术治疗。在接受了多轮化疗和靶向治疗后,肿瘤依然迅速进展。当家属得知上海九院正在开展基因编辑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临床试验后,决定争取最后机会。何悦与团队在经过筛选后,为这名患者进行了病灶取样、桥接治疗、TIL制备与回输,以及后续的维持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寒战、发热、血压偏低、皮疹等不良反应,但整体安全性可控,经过对症处理后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在TIL输注后仅3周,患者病灶显著缩小,达到临床部分缓解。9周随访时,影像学评估显示患者所有病灶完全消失,达到了完全缓解。


“一线治疗失败的头颈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20%左右,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何悦介绍,这种由国内生物公司自主研发的TIL疗法,通过增强TIL细胞的持久性和功能性,同时减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效应,为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头颈鳞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时候,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速度赶不上肿瘤的生长。”如今,困扰何悦的也许不再是手术技术本身,而是再完美的手术,对恶性肿瘤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来说,也可能是一场无用功,“如果手术无法治愈,我们就需要另辟蹊径,寻求突破。”


除此之外,何悦带领团队率先应用基于超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创建了“口腔颌面超显微精准功能重建”模式;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放射性/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分类分期及治疗策略,形成了该疾病诊疗与防治新模式;率先提出颌骨坏死早期抗纤维化与干细胞治疗的新方案,提高整体疗效近35%。


让“中国九院方案”惠及更多患者


由于当前国内基层医院对口腔肿瘤了解和认识欠缺,许多患者仍然会因为初期治疗不规范而丧失治愈机会。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作为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牵头单位,在张志愿院士的带领下,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承担着制定诊疗指南、培训基层医生等重任。


自2015年起,科室连续多年举办“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颌骨坏死的诊断和治疗”学习班等,培训了近千名同行。通过理论授课、显微外科操作培训、手术示教、大体解剖训练等形式,将上海九院在口腔癌根治及功能重建的标准流程进行推广。何悦透露,今年5月,他们还将借助2025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的平台,在新加坡举办“口腔颌面部缺损显微外科重建”学习班,这也是科室首次在国际上举办该类型学习班,进一步扩大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现如今,担任科主任职务的何悦更忙了。除了每周近20台的手术、3个半天的门诊外,他还会拿出休息时间对研究生们进行科研指导,并对他们平时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解决。对下级医师和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他更是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尚医德、创新意识、精湛医技的优秀医生,成长为科室的一线骨干。


“技术为根、患者为本、敢为人先、守正创新”,这十六字是邱蔚六院士在科室成立70周年时的寄语,也是何悦带领科室向前发展的核心准则。未来,他也将带领团队以“全球标杆”为目标,继续推动诊疗标准化、技术国产化、创新国际化,让“中国九院方案”惠及更多患者。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