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如今临床外科技术日新月异,临床麻醉也在飞速发展,从而改变了数千万患者的命运,让原本无法实施手术的疑难危重患者获得手术的机会。而越来越多的患者也意识到麻醉的重要性。麻醉贯穿手术始终,专业性很高。越是高难度的手术,外科医生越需要麻醉医生的判断。
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通过不断创新形成精湛技术,为各种困难手术扫除了障碍。他们时刻关注、保障着病人各项生命指标保持平稳,在一次次为患者“挑战不可能”中拓展着现代麻醉学乃至现代医学的深度。
“一体两翼”护佑麻醉学科发展
上海九院麻醉科始建于1962年。历时60余年发展,呈现雄厚实力和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国内少数几家整合了临床手术麻醉、重症医学、疼痛门诊、基础研究等,综合框架齐全、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二级学科和一级临床科室。
在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麻醉科主任、上海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姜虹的带领下,科室奋战在手术室内麻醉、门诊麻醉、麻醉后恢复、疼痛门诊、术后镇痛、外科监护治疗、院内急救和复苏等医疗一线,每年完成10余万台手术麻醉,为患者保驾护航。
科室为国内少数集合了临床手术麻醉、危重病医学、日间手术病房管理、疼痛治疗、麻醉与危重病医学实验室等亚单位为一体的科室,形成了以临床医疗为主体,教学和科研并重的“一体两翼”综合发展模式,并作为医院重要平台科室支撑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学科设有手术室77间,另设麻醉诱导室、PACU、AICU病区、日间手术病房、疼痛门诊和术前麻醉评估中心。医疗服务涵盖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监护治疗、急救复苏多个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获上海麻醉界首个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上三甲医院科研竞争力评价排名第二、中国麻醉学领域学术影响力排名上海第二。
直面头颈颌面手术麻醉挑战
我国每年头颈颌面手术超过250万例。围绕头颈颌面手术麻醉关键科学问题和临床技术瓶颈,麻醉科将基础研究和临床问题紧密结合,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在头颈颌面手术麻醉方面,科室创建了头颈颌面手术麻醉管理策略,将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至1.9%(远低于国际的9.0%),居国内领先。成果在20多个省市百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累计受益人群达到18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麻醉学界首次)。由科室发明的“困难气管插管装置”转化落地,两次入选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计划,得到欧洲麻醉学会官方杂志认可。研制具有稳定高效抗污、防堵双重作用的气管导管表面涂层,降低了头颈颌面手术患者术后气道并发症。这些研究成果被写入6部国际指南和共识中。
在人工智能赋能下,九院麻醉科率先开展了人工智能与气道管理的研究,建立国内第一个评估困难气道的高标准数据库。第一次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将面部图像、语音声纹用于评估国人困难气道,构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气道综合预测系统。首次结合人工智能、可视、导航技术开发多模态智能插管装置,授权7项国际发明专利和26项中国发明专利,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多次收到美国ASA年会现场布展和大会交流邀请,为国际麻醉学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智慧。
“数智化”赋能临床医师规培
上海九院麻醉科采用“数智化”赋能临床医学进阶式的教学手段,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麻醉教学品牌”,其中“头颈面部外科数字化诊疗学”立项为首批上海交通大学AI+微专业项目;“创伤急救实践课程”被认定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赋能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核心课程和荣誉课程;“基于人机交互的智能化病史问诊实训课程”被认定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赋能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核心课程。
基地培训实施“双导师制”,每位住院医师均有一位责任导师和多位亚学科临床带教老师进行“多对一”教学,全方位对住培医师进行临床技能、系统理论、科研能力及人文知识的培训和生活关怀。在每年举办的多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多期名家讲坛中,邀请各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为住培医师提供高端的学习平台。目前,科室已培训麻醉科住培医师100余人,其中10人获得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多人在培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大赛上获得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