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肺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在50%左右,EGFR-TKI分子靶向治疗是携带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但EGFR-TKI产生耐药及后续治疗选择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针对晚期肺癌EGFR-TKI治疗,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中心许玲教授团队在我国首创以气阴论治为核心的益气养阴解毒组方治疗方案,并通过系列研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及增效的效应机制研究,支撑行业指南,助力中医药在晚期肺癌EGFR-TKI治疗中的规范化推广应用。
新理论:首次揭示肺癌靶向治疗后气阴两虚证候的特征
随着肺癌靶向治疗的兴起,许玲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肺癌EGFR-TKI靶向治疗后中医证治规律的研究,恪守靶向治疗后中医证候变化的特点、病机规律,通过1611例肺癌及EGFR-TKI治疗后的证候研究,开展1137例中医药联合EGFR-TKI治疗的文献研究,首次发现晚期肺癌EGFR突变人群经EGFR-TKI治疗后肺阴虚、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候。
团队以EGFR-TKI靶向药物燥热特性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出肺癌靶向治疗期间的核心病机是“正气不足、毒聚伤阴”。
新方案:建立晚期肺癌EGFR突变人群的“中医药协同”方案
团队基于“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以“益气养阴、软坚散结”为治开展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研究,牵头率先在全国11家医院完成354例晚期肺癌EGFR-TKI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中西医协同显著延长靶向耐药,PFS(疾病与进展时间)延长5.1个月,改善靶向治疗相关症状群。
研究结果作为中药联合EGFR-TKI靶向治疗的疗效证据,被202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肺癌(非小细胞型)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纳入,并获2023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及2025年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该研究发现晚期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的症状群变化,益气养阴软坚解毒组合方案能有效减轻患者腹泻、乏力、皮疹、瘙痒的EGFR-TKI毒性症状群,缓解咳嗽、咯痰、气短、失眠的肺癌相关症状群。该研究结果获得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第十四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论文大赛三等奖(2023)。
新药物:揭示益气养阴软坚解毒类中药复方抗耐药肺癌效应
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建立生物学平台,首次系统揭示了开展益气养阴/精软坚解毒核心方药延缓EGFR-TKI耐药的核心分子网络:明确其通过调控MALAT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及IGF1R-PI3K/AKT信号轴,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从多维度阐明了肺平方、肺岩宁方等中药复方干预耐药的关键靶点及通路协同机制,为该类复方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坚实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新影响:十年打造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新高地
通过10年的持续努力,岳阳医院肿瘤中心许玲教授团队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申康发展中心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等17项目资助,团队所建立的“益气养阴软坚解毒”组方治疗方案已经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家单位推广,超2500余人次获益。
团队发表科研论文81篇,总计引用107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入选行业指南3部。主编教材2部、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写指南3部。
2025年,团队龚亚斌教授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 BMJ》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TKI治疗相关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系统综述和网状meta分析》,该研究系统评估不同EGFR-TKI治疗方案与心脏及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关键循证证据,助力肿瘤心脏病学指南的制定和更新。该成果在中国抗癌协会举办的CACA前沿播第28期学术会议进行交流,线上观看人数1120.4万,深化了业内对EGFR-TKI靶向治疗心血管毒性的认知,更催生了潜在的创新治疗方案,未来有望让更多肺癌患者受益。
通过项目组的实施,团队所在科室已经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肿瘤)专病循证能力建设单位、国家(华东)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成员、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成员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