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癌诊疗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双核理念——活得长、活得好,指引着越来越多临床实践的航向改变。
肺癌患者往往经历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燃烧弹”,还要经受靶向药“制导导弹”的“轰炸”,这种地毯式的“敌我不分”的抗癌之法造成了患者的全身损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中心许玲教授团队,历经15余年,围绕肺癌患者全程管理中疼痛、咳嗽、疲乏等躯体症状,以及焦虑等情绪障碍,构建“身心同调”的肺癌中医内外兼治新模式。
“身心同调”的肺癌中医内外兼治新模式丰富并创新症状治疗策略,突破传统药物内服的治疗局限,将中医外治疗法应用于肿瘤治疗,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立体化”中医治疗策略。
中医外治法源自古老的“靶向”智慧,它遵循“内病外治”原理,将药物或物理刺激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如同一场“局部精准游击战”,其作用靶点明确,具有局部效力集中等优势,弥补了西医治疗及中医内服治疗的短板。
肺癌的诸多症状如同顽固的“敌人”,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其中,癌性疼痛更成为头号对手。许玲团队发现,“刃针”的微创“解剖刀”结合功能锻炼,能在术后180天内持续削弱慢性疼痛的势力。而对于晚期癌痛,电针与中药熏蒸则像“舒缓双雄”,能显著降低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及止痛药用量。
约60%的患者都会受到术后咳嗽的影响,而中药联合穴位敷贴犹如“精准狙击手”,总有效率高达91.43%,不仅能快速止咳,还减少了便秘等药物常见副作用。
癌因性疲乏与骨髓抑制,是损伤患者元气的两大“隐形杀手”。而“针药并举”的策略,就如同为身体注入能量的“充电宝”,能在改善患者虚弱状态的同时,有效恢复骨髓功能。
此外,针对化疗导致的手足麻木症状,团队还通过针刺与中药浸渍进行细致的“神经养护”;采用结节松解与刺血拔罐这一高效的“疏通工程”,则可消退术后水肿。而以足三里为代表的穴位注射,更能巧妙激发人体自身的“护卫队”,提升患者的免疫力。
在该策略的指引下,团队融合针灸、刃针及五行音乐等非药物,与中药内外治疗,完成839例肺癌症状管理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明确该模式能改善疼痛、疲乏、咳嗽、胸腔积液等核心症状,减轻肿瘤患者相关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团队发挥多元化的中医药调补作用,突破了西医针对单一症状、单一靶点的传统模式,为复杂的肿瘤难题提供了综合干预策略,让患者不仅能增长生存期的“数字”,更能收获生命全程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