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聪目明”是人们对感知世界的美好期许。然而,23岁的研究生小威刚刚步入社会,却因进行性听力下降、功能受损及交流困难,被迫病休在家,生活陷入孤寂。经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系统诊疗评估,团队为他成功施行了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术,实现了听力功能的重建。术后,配合康复与语言训练,小威重拾往日干练与自信,顺利回归工作岗位。
内耳疾病是耳科常见病,常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和眩晕,其中双侧重度听力损失更可导致终身残疾,是临床与社会均面临的重大挑战。该类疾病病因复杂,涉及多学科交叉,加之内耳结构精细、空间狭小,毗邻面听神经、重要血管及颅脑组织,手术难度高、风险大,致使诊断与治疗极为困难,成为世界性难题。多年来,上海六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坚持临床与基础研究结合,推动医工交叉与学科整合,率先应用先进人工听觉植入装置,创新眩晕智能诊疗模式,创立耳鸣治疗新技术,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
人工耳蜗传递生命福“音”
在上海六院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日臻成熟。团队率先完成澳大利亚科利耳CI622及奥地利SONATA2等新型人工耳蜗的植入,极大地推动了重度听力障碍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通过应用“可视化电极插入深度技术”,结合精准解剖定位与微创理念,实现了电极的精准、安全植入,手术安全性与疗效同步提升。团队持续引进并自主研发先进耳蜗技术,致力帮助更多听障者重返有声世界。
随着2025年人工耳蜗集采政策落地,耳蜗设备费大幅降低,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此项技术,有效避免因听力障碍导致的社交退缩与语言能力衰退。近两年来,团队已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逾千例,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作为上海地区该领域的引领者,上海六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将继续推动耳蜗技术发展,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的听觉补偿设备,让“耳聪目明”成为更多人可以触及的现实。
精准破解“天旋地转”之谜
眩晕是内耳疾病的常见症状,尤其在老年群体中高发。在该领域,上海六院同样走在学术与临床前沿。患者刘阿姨曾因眩晕频繁发作、无法站立,日常生活备受困扰,辗转急诊效果不佳。最终,经团队详细问诊与前庭功能检查,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并成功通过转椅辅助下的耳石复位治疗,一次治疗后症状即显著缓解,一周内完全康复。
团队自主研发的BPPV智能诊疗系统,集成计算机控制与复位转椅,融合人工智能算法,可精准定位耳石脱落的半规管,并自动规划复位路径,实现智能诊断与一体化复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将一次治疗有效率提升至97%以上,一月随访的治愈率与复发率均显著优于传统手法复位。此外,团队在眩晕诊治领域持续创新,包括开展钆鼓室注射内耳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居家前庭康复平台,建立了避免漏诊的BPPV诊疗路径等,全面开启眩晕诊疗新气象。
直击耳内“杂音”的中枢根源
耳鸣指无外界声源时产生的主观声音感觉,是困扰约20%至30%人群的常见症状。严重耳鸣常伴烦躁、焦虑、失眠与认知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其病因复杂、机制不明,治疗效果常不尽如人意。
上海六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基于对耳鸣中枢机制的深入探索,利用高密度脑电溯源分析,发现听觉及相关非听皮层共同参与耳鸣发生,开创了基于“门控”理论的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新策略。团队率先在大样本人群中验证了低频rTMS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创立了靶向前额叶、脑电精准引导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将耳鸣治疗有效率从既往的42.8%提升至71.4%,实现突破性进展。团队设立的耳鸣专病门诊,通过系统听觉与耳鸣精细评估,结合个体化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改善症状,重获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