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当来自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巾帼电焊工孙景南谈到自己对大国工匠的理解时,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赞许并指出,“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千工易寻,一匠难求。培养一名工匠很难,那为什么还要培养?对于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而言,工匠又意味着什么?9月22日晚,从一批人为即将开幕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汇聚山城,答案呼之欲出。在大会召开的几天时间里,一件件高科技展品迎面而来,一项项创新技术展示交流,答案不言而喻:工匠人才的智慧。正如上海展区的口号——上海工匠,智创未来。工匠,可创未来。
“上海工匠,智创未来”的底气基础,隐藏在一串“数字密码”中。今年大会期间,全国总工会发布了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上海有11人上榜。截至目前,上海培育选树了大国工匠20位,长三角大工匠30位,上海工匠888位,区局(产业)工匠4767位……一支庞大的队伍,带来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大会期间,王曙群、谢邦鹏、庄秋峰、姚启明、周平红等大国工匠的展品入选全总展区,上海展区的53件“高、新、尖”展品,勾勒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模样。这些创新成果,结出了喜人的成果:机器人“帕金森”专科“医生”,提升了机器人30%稳定性;高温超导带材,可应用于高达1亿摄氏度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未来低空飞行器,巡航速度将达到200公里/小时……这些创纪录数字的背后,源于工匠人才的坚守与匠心:在大会巾帼论坛上,上海工匠刘霞分享了为确保焊接转子的误差在1毫米以内,团队付出的近10年努力;为了让雪域高原地区用上“活水”,上海工匠吴文巍和团队成员一头扎进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生态的探索之旅,15年坚守,数次往返西藏,使零下50度的高原也能用上“活水”。
“上海工匠,智创未来”的深层底色,来源于工匠人才创新成果“真刀真枪”,产出了“真金白银”。大会创新成果路演环节上,来自上海的大国工匠金国平讲述了炼钢从“炉火”到“数字”的转型,这项创新成果的应用,带来每年节约电耗超1200万度,年创效625万元的成绩;全国“五小”创新成果完成人陆健,身为公司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他的一项“小改造”提高电厂安全防控水平,守住了园区69家用户的供能“生命线”。目前,全市共有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7个,上海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090个,区局(产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8563个。由本市搭建的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转化1698项,成交30.72亿。
“上海工匠,智创未来”的持续动力,在于未来更多的“创新活水”的涌现。在大会期间举办的“匠心助企,向新同行”上海分论坛上,上海市总工会亮出2年试点成绩单:组织劳模工匠7131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699个,助力职工提升技能14.75万人次。未来三年,市总工会还将每年组织1000人次以上劳模工匠服务超过1000家企业,帮助解决逾1000个技术难题,助力过万人次职工提升技能水平。工匠人才的技术、经验,成为其他企业解决难题,改善生产的“秘密武器”。与此同时,在大会期间举办的多场“工匠面对面”活动中,8名来自上海的工匠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在一次次交流分享和一个个提问回答中,“工匠精神”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下一代。目前,全市拥有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4家,上海工匠学院联盟1家,上海工匠学院1家,区局(产业)工匠学院33家,1000多名各级工匠担任学院兼职教师,为广大匠人通往“匠心”铺设成长之路。
“成果创新,多点开花固然很好,在某个领域专精也能大有作为。”在大会期间的一场交流活动中,大国工匠王曙群曾和其他省市的一名工匠就创新的“质”与“量”展开探讨,道出了“专注”的重要。上海工匠,何以“智创未来”的答案,就藏于工匠人才们的“1”中。他们对待事业的从一而终,他们钻研技术的一心一意,都是他们身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是他们无数个闪亮的“1”,实现了许许多多创新领域“0”的突破。是闪亮的上海工匠,为我们智创闪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