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回声·桃浦镇规建办徐晓峰——
“十年前骑自行车上班,一路都是扬尘,我只能屏着气骑;现在,上班还是这条路,映入眼帘的却是中央绿地,我也终于能大口呼吸了。”
“没想到有朝一日能在桃浦遛娃。”在桃浦新开的李子园公园里,陈先生正带着孩子攀爬、玩滑梯。家住普陀的他告诉记者,桃浦这里曾经道路泥泞,大家避之不及。但如今,他一个月来了三次,先后打卡了中央绿地、春光公园和李子园公园。记者在公园随机采访市民,“公园多了,生态环境更好了”是人们共同的感受。
目前,上海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0平方米。而在普陀区桃浦镇,全镇绿化覆盖面积581.79公顷,绿化覆盖率31.25%。光2023年这一年里,桃浦新建了2个大型公园,3个街角公园及2处转角绿地,这里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28.89平方米,位列全区第一。桃浦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上海老工业重镇,已成功转型成了“桃花源”。
绿色成了桃浦的新名片
在桃浦镇规建办上班的徐晓峰至今还清晰记得十年前上班时的痛苦体验。“毫不夸张地说,真南路上全是大卡车,满天尘土扑面而来。我从祁连山路开始憋气,一直要屏到武威路,才能呼上几口新鲜空气。”徐晓峰回忆道。当时,作为工业重镇的桃浦,曾经承载了上海化工业、物流仓储业的命脉。单单真南路上,少说也有30个停车场。低端产业密集,不仅会造成污染,还让桃浦深陷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
2012年,市政府确定了桃浦地区转型调整的方针,提出了将它建设成为“上海市西北中心城区的新地标、产城融合发展的新亮点、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示范区”。老工业重镇,自此开始注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因子”。
大约五六年前起,徐晓峰上班的体验完全不一样了。“尘土飞扬、烟囱林立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现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能看到的就是中央绿地,风景让人心旷神怡。”他感慨道。
都市“绿肺”触手可及
铺上一块野餐垫,和三五好友坐上去晒晒太阳,聊天发呆也好,骑行漫步也罢,周末的桃浦中央绿地人流如织。哪怕是住在其他地区,大家也乐意驱车赶到这片中心城区最大的开放式绿地,感受城市绿肺。
据介绍,桃浦智创城的“绿色”规划首推核心区就是桃浦中央绿地。这里以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伦公园为蓝本规划设计,以绿为底,以水串绿,通过密林配植、水系连通等手法,在景观上呈现“新自然,行云流水”的水陆双棋盘生态空间。
中央绿地俯拍。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整体规划设计融入了海绵城市新发展理念要求,着重发挥了绿地系统“渗、滞、蓄”的功能,是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生态修复的标杆,曾入选美丽中国优秀案例。
如今,除了赏绿,人们还能在绿肺体验“有氧生活”。今年下半年,绿地下方建成了冰上运动中心,市民可以一站式体验冰上运动、游泳、篮球、围棋、击剑等多种项目。“以前浦西地区几乎没有标准的冰场,现在,我们家门口就有了运动中心,收费亲民,孩子终于有了一个好好学习滑冰的机会。”市民林女士说。
徐晓峰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两年,他有一些退休了的同事回到中央绿地以后,也对这里赞不绝口。“那些老桃浦人会站在瞭望台看看整体风景,然后向南走,到旁边的网红咖啡馆‘一尺花园’点杯咖啡。他们说,真的没想到有一天,在桃浦也能看到这么惬意、和谐的风景。”
上海各类公园增至670座
不仅如此,桃浦智创城内,最近新开放的普陀首个近“零碳公园”李子园公园也颇为吸睛,一开放就成为了溜娃届的“顶流”。
“听了朋友推荐,我特地开了近1个小时的车来看看,这个公园确实漂亮,整体色调就是现在流行的‘美拉德’,特别出片。”居住在浦东高桥的甘甜说。当天,她的孩子也在公园内的“蝶趣园”玩得特别尽兴,除了体验了勇敢者道路等,她也专门带孩子欣赏了自然景观中的陆生、水生植物。
李子园公园内,孩子们正在快乐玩耍。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记者从桃浦规建办了解到,已建成的春光公园也在持续更新中。现在,春光公园里凡是可以搭帐篷的地方都挤得满满当当,下一步,桃浦拟推出露营管理,通过预约制度让居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绿地。此外,桃浦还在加强雪松路社区公园等22处社区公园建设,为老百姓打造更多“小而精”、“小而巧”、“小而美”的公园绿地。
这些公园,是桃浦作为上海西北部工业重镇转型绿色生态发展的缩影。而放眼整个上海,绿色,正成为申城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截至2022年底,上海森林覆盖率达到18.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0平方米,公园数量达到670座,累计建成口袋公园390座,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诗与远方”。
头图为李子园公园。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