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医务室,你还想念吗——“老传统还要不要”系列报道之五

企业医务室,你还想念吗——“老传统还要不要”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梁嘉蕾,庄从周 2023-12-18 09:11

企业医务室在职工中还“吃香”吗?建企业医务室会遇到哪些困难?企业和工会该如何办好医务室来适应职工们的新需求?

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职场人时常被头疼脑热困扰。然而,下班后社区医院已经关门,小毛小病请假跑大医院排队不值得,更别说就想量个血压、测个心跳了。曾几何时,不少国企都会配备一个医务室,方便职工看个小病,配点救急药,可今天,医务室却难觅踪影。


企业医务室在职工中还“吃香”吗?建企业医务室会遇到哪些困难?企业和工会该如何办好医务室来适应职工们的新需求?近日,本报记者联合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申工社”发布相关调查,并带着上述问题,对多家企业和职工进行了采访。


心声

调查者:超半数认为企业医务室非常有必要


“老底子医务室的好,你们小年轻肯定没体会。”原上棉十七厂退休职工唐阿姨最近去国际时尚中心游玩,看到老厂房原先的医务室如今成为某品牌的特卖店,不由和自己刚工作的孙子说起了当年。


曾几何时,在国有大型企业内,医务室几乎是标配。职工生病了首先会去厂里的医务室看,简单的感冒药、红药水几乎都能配到,医务室也成为一代人心头的“白月光”,一般的小毛病都不会跑医院。


现如今,医务室已不如从前普遍,职工心中,它的地位是否也随之下降了呢?在上药信谊新金桥路总厂医务室内,前来就诊的职工小杨告诉记者:“冬天到了,动不动感冒,跑医院太折腾,不仅有交叉感染风险,还要排队,真的等不起,绝对不如我们自己的医务室方便!在医务室,不到三分钟就能配好常用药,扣费也是三个月一次,直接在工资里扣除,不用跑医院了。”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民族制药企业,上药信谊医务室是由来已久的老传统了,几代职工都享受到了这一福利。如今,小小的医务室依旧能为总厂和二厂的约1000名职工服务。


在上海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申工社”近日发布的《企业‘医务室’,你期待吗?》调查中,2000余名调查者中有超半数人表示:“非常需要,小毛小病不用跑医院药房了。”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小杨的感受不是个例,如今职工对企业医务室的需求依然很大。


记者还发现,问卷中,有约二成的调查对象在被问及是否需要保留医务室时,给选项“可以有,能在健康方面答疑解惑,比较安心”投票。安心两字,恰恰是记者在江南造船厂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作为同样历史悠久、职工人数达3万余人的大厂,江南造船厂2008年搬迁至崇明长兴岛后,保留下来的医务室被誉为“江南工人”安心工作的“后方堡垒”。“我们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距离最近的综合性医院是新华医院长兴分院,开车过去也要20分钟,坐公交大概要半个多小时,没有医务室怎么安心?遇到突发状况肯定不行。”江南造船厂医务室主任张亚表示。


那么,在市中心园区、写字楼里的职工,对医务室的需求迫切吗?开了医务室会不会成为摆设?在记者走访位于中山东一路的太平洋保险集团医务室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否定的。在采访的一个小时内,前来问诊咨询的员工人数就达5人。“医生上次看完我的体检报告后,让我注意血压,增强日常监测,我到点就会下楼来测一下,不舒服时更会来。”集团党委办公室职工王玉霞向记者透露。


困境

企业:医务室建设任重道远


与职工普遍希望企业开办医务室的迫切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申工社的调查中,有超过57%的调查对象直言,所在企业没有医务室,还有14%的职工透露,企业曾经有过医务室,但没有继续办下去。


其实,早在2019年底,全国爱卫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总工会等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推出《健康企业建设规范(试行)》,明确健康企业建设应当落实的重点工作任务。可规范制定与实施之间存在的距离,让企业感到有些为难。


某小型互联网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便坦言:“我们单位总共也就十几名职工,要单独建一个医务室,别说资质问题了,连建设成本也没办法解决。”


上海一汽车配件设计公司尽管职工不少,但日常办公租用商务楼,这也让其行政和工会工作人员感慨要办医务室困难重重:“楼宇实际场地条件首先不允许。”


已经在办的企业医务室,就没有困难吗?其实不然,“办医务室容易,办好医务室却任重道远。”不论规模大小,已建医务室的企业都有这样的感受。


对江南造船厂医务室而言,传统医务室已渐渐跟不上企业发展脚步。“除解决他们的头疼脑热,厂医务室还需要承担职业病防治、工伤急救等重任。因为我们是传统制造型企业,就像我们的电焊工人,可能会有铁锈飞入眼睛的突发状况,打磨工则需要时刻防范粉尘、噪音。”张亚告诉记者:“加上厂区大、员工多,传统的小小一间医务室,已无法满足日常需求。”


“配药一度是问题,医务室还是无法满足职工配药的需求。”中国太保集团健康服务中心医生李湘虹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护士每周三会去医院配药。”


上药信谊医务室医师马海泓则透露,一“医”难求同样困扰着他们。“带教我的师傅已经70多岁了,还在坚持着,每周三,我会到信谊二厂位于川沙的厂区坐诊一天,为那里的员工配药,提供健康咨询。”马海泓说:“信谊二厂原本也有医务室,但医生退休后难找接替者,医务室就撤销了。”


破题

医务室: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真正实现“四两拨千斤”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在记者采访中,依旧看到,不同企业也在寻求各自办好医务室的方法。


“我们医务室选址在厂区中心,一栋楼被分成门诊部和体检中心,规模堪比小型医院。除了门诊部,还有影像科、五官科、B超室、心电图室等,32名医护人员全程护航,日均有20名医护人员在各科室待命,开放时间与厂内工作时间保持一致,为以防万一,我们的医护人员还会24小时轮流值班。”张亚告诉记者,厂区内职工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急救电话直通医务室,江南车队的司机就能带上医护人员,五分钟内赶到厂区任何一个角落。


在软硬件层面做铺设增强医务室生命力的同时,部分企业更从自身特点与科技手段上找突破口,让企业医务室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医务室配上药信谊自产的药物价格属于成本价,对职工也是一种福利。”马海泓告诉记者,此外,上药信谊还自主开发了“云上医务室”的在线系统,涵盖职工信息、采购入库、处方开单等功能,医生判断疾病开出处方,仅需在电脑上操作10秒。类似系统,也出现在了中国太保集团的健康服务中心内,配备的“云医院”初级医疗保健可直联“医联体”,据中国太保集团行政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余军荣介绍,给老传统插上“数字化翅膀”是他们建好医务室的初心,这套系统彻底解决了配药难题,此外,中国太保集团还直接与徐汇区中心医院结对,在健康服务中心医生指导下,“大医院”“大专家”云就医对上班职工而言成为可能。


创新

职工健康服务点:填补楼宇和园区需求空白


在调查中,有近200位在园区或楼宇办公的调查对象也反应,希望大楼或者一个区域内有一个共享医务室。


这一点,其实市总工会很早前就替职工想到了。2021年初,上海市总工会就推出了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建设这一前所未有的举措,助力职工享受更便捷的健康服务,让朝九晚五不便外出就医的职工,就近就便享有公平可及的疾病预防、健康自检自评等服务,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建设也连续三年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从新建到改建,再变为升级,近年来,各区局(产业)工会也纷纷将健康服务点列入了服务职工实事项目之中。


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身边的园区、楼宇、商圈,健康服务点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在仲益大厦、双鸽大厦、渔人码头党群服务站等白领职工集中的商圈楼宇率先全面铺开……力求体现不同区域特色,园区、楼宇、企业内的健康服务点开始自行探索,寻找定位,根据不同企事业单位和职业人群的特点,分类施策。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