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经济带来就业新路径,中国年轻人“海上淘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5-04-30 16:28

摘要: 他们一边工作攒钱,一边环游世界,在“漂浮的黄金产业”里孤勇淘金。

3月16日阴雨连绵,“海洋光谱号”和“阿依达星辰号”两艘巨型国际邮轮冲破雾气,先后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刷新2025年上海邮轮口岸单日入境外国旅客人数纪录。12天后,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第100个商业运营航次,服务超过35万国内外宾客。


随着邮轮市场爆发,行业相关人才激增,海乘这一岗位在中国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他们一边工作攒钱,一边环游世界,在“漂浮的黄金产业”里孤勇淘金。


这份工作真如表面般光鲜亮丽吗?本刊记者联系到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海乘王建聪,他的四个合同或许能揭开行业光环背后鲜为人知故事的一角。


四个合同解锁环游世界

“免费门票”背后的闯荡


“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会成天抱怨”。建聪的入行经历充满巧合与缘分——填报志愿时,他随手添了一栏“国际邮轮乘务”,却阴差阳错成了这一专业的学生。“我从小就很喜欢英语,一直想着要做和英语相关的工作,最开始还想着转专业,慢慢发现这个专业其实也和英语相关。”打消转专业的念头后,他专注学业,毕业后顺利通过乘务面试。


“结束培训后,正常应该是2020年1月上船,就在出发前两天,航线被取消了。”建聪并未气馁,持续关注邮轮复航消息。2021年7月,邮轮复航,2021年12月,建聪登上皇家加勒比邮轮,开启他的第一个合同。


他签约的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国际邮轮公司之一,提供全球超过1000个目的地的航线,最大的邮轮载客量达5000多人。庞大的服务对象背后,是数量可观的海上工作人员,他们通常会被分到餐饮、甲板、轮机等多个部门。建聪的第一个岗位是在餐饮部门做Restaurant Attendant(RA),即餐厅服务生,建聪说,这是餐厅最底层的岗位,做的也是最杂的活儿。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比起疲惫,第一次上船的他体验更多的是新鲜感,加上这是一条欧美航线,美国客人常以热情反馈给予他情绪价值,“又累、又开心、又赚钱”。


最令他庆幸的是,首个合同结束前,他顺利通过面试考试,升职Waiter Assistant(WA),成为主餐厅服务员助理。“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会回来完成第二个合同。”


巧合的是,第二个合同仍然是同一艘船,经过锤炼的建聪不仅对船上位置了如指掌,也习惯了多语言的工作环境,如鱼得水的他在第二个合同期间,收入相比上一份,翻了一倍。


在建聪看来,邮轮的升职相对公平。在员工通道里看到公告,找到HR填写申请表格,完成线上培训,进行考试、面试,如此一套流程结束后,在第二个合同结束前,他又一次晋升,通过了岗位Waiter的面试和考试。


“即使面试考试全部通过,还是要等待的,直到邮轮上这个岗位有空缺,才会开始提拔。”也因此,没有等到提拔通知,建聪依然以WA的身份开启了第三个合同,相似的工作内容、不变的工作环境,压力也随之而来,“工作的时候不像之前有那么多新鲜感,船靠港口的时候,我会尽量出去呼吸新鲜空气让自己活过来。”


每个航程结束,建聪都会清点小费,整理在一起


转机出现在第四个合同——他升职为Waiter,并被调至亚洲航线邮轮。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新的职位,他开启了新的挑战。


“Waiter需要记住客人的喜好、记住客人的名字、记住菜单的内容及成分,照顾好客人防止他们过敏……”建聪感叹,到Waiter这个位置,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明显更大了。


月入过万+包吃包住

年轻人上船攒钱的真相


邮轮工作最直接的吸引力来自薪资。以亚洲航线为例,初级岗位月薪普遍1.5万元起,欧美航线可达2.3万元,经理级别年薪据行业统计甚至超百万。相较国内一线城市平均薪资,优势显著。


一些海乘岗位招聘要求显示:应届生优先,无专业限制;非应届需25岁以下,且有6个月国际五星级酒店实习或工作经验。社交媒体上,“包吃住、无通勤、低消费”等标签,更让年轻人将其视为“攒钱捷径”。


建聪认同“邮轮能存钱”,但强调“取决于个人消费观”。建聪说,由于平时消费的限制,每次出港口时候,大家的购物欲望会增加,“有人下船狂买烟酒奢侈品,花光积蓄再回船打工;有人攒够钱就转行。”他说。


毫无疑问,建聪热爱这份职业,他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增长见识,在不同国家地区的英语口音里提升口语,在每天大同小异的重复工作里提升技能,他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其他海乘成为朋友,清点整理每个航程结束后的小费,努力在海上工作的他,也享受每一个航程结束后的假期。


从事着“月入过万、包吃包住、环球世界”的“完美工作”,建聪建议年轻人“三思后行”,“一定要了解清楚后再做决定”。


“我的上一个合同里,几乎每个航程都有大概5-10个新人上船工作,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开始,他们都觉得这个工作很有趣,又能旅游又能赚钱。”但当年轻人们经历了七个月无休、每天十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工作后,每次回到母港,都有一批人选择离职回家,同时又有一批新上船的船员。


行业劳动强度之高、流动性之大,是建聪建议真正想要入行的人,在上船前一定要想明白的问题。甚至建聪自己,也没有想过一定要在这份工作上干到退休。


建聪从未后悔过上船,但他也在考虑,深造学历、提升自己,他说,“随着年轻增长,这个高强度的工作不一定适合长期工作下去。”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4月刊)



责任编辑:梁嘉蕾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