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体验|直击160℃沥青上的“破晓战役”!“道路医生”抢在早高峰前“治愈路面创伤”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胡玉荣 发布时间:2025-07-10 08:35

摘要: 对他们而言,高温下的施工时段,只有“热”和“更热”的区别。

清晨5点,晨光初透。盛夏的天,总是亮得特别早,热浪已在地平线上慢慢蒸腾。


奉贤大学城附近的海泉路上,奉发集团所属上海弘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金港道班班长秦加强看着偶尔驶过的车辆,再次拨通了供应商电话:“沥青细料能再早点到工地吗?”语气透着焦急。靠近奉炮公路的一段路面,近20平方米的沉陷和开裂亟待修复。他们必须在6点半早高峰到来前开放交通,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酷暑盛夏,清晨本是对道路养护工相对友好的作业窗口。然而,此时逼近30度的气温,还是让“全副武装”的工友们不停冒汗。对他们而言,高温下的施工时段,只有“热”和“更热”的区别。


分秒必争的“集结”


“秦班长平时脾气挺好,主要还是今天还有其它三处的修复任务。”同事王国良理解秦加强的焦虑。


就在两三个小时前,班组的20多位成员各自从家中出发,集结于大叶公路附近的道班。准备好施工机具和设备,又马不停蹄赶到了十几公里外的海泉路。


“半夜、凌晨、午后,只要避开交通高峰,我们都会开展修补作业。干了几十年,也习惯了,这就是工作!”5年前,王国良成了一名铣刨机的司机,“这几年,先进的施工机械设施增加了不少,像这辆铣刨机,省了我们开挖破损路面的力气,工作强度确实减轻了,养护的效率和质量却提高了不少。”

摆放交通警示标识。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装沥青的车出来了,大家快把交通警示标志摆好!”5点10分,随着秦加强的一声大喊,众人迅速行动。

铣刨机上场。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王国良驾驶铣刨机来到破损路面,随着马达的轰鸣,破损的路面被精准切割下来。随后,清扫车上场,高效吸走碎渣,倒入停在一旁的废料运输车。

清扫车将碎渣倒进废料运输车。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就在记者以为万事俱备时,秦加强和几个工友却弯下腰,蹲在清理出的坑槽边沿,仔细查看着坑底和四壁:“这里,还有这里,松动的必须全清干净!基础不牢,铺上新料也是白费功夫!”


再三确定无误后,工友们才在坑槽内均匀涂刷上一层粘层油——这层“胶水”能确保新老沥青层牢固粘合。


直面真正的“烤”验


时间逼近5点半,一辆满载沥青细料的综合养护车带着热浪,停在作业区旁。真正的“烤”验开始了。


“上料!”秦加强果断下令。

记者(右)和工友们一起摊铺沥青。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瞬间,浓烈刺鼻的沥青焦灼气息裹挟着白烟热浪扑面而来,让本以为做好“上岗”准备的记者,下意识屏息后退。而工友们却仿佛对这高温“屏障”视若无睹,迅速站定坑槽两侧,挥动铁锹,将冒着白烟、带着高温的沥青料奋力摊入坑槽,尽力铺平。

这是一场对体力和耐力的考验。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仅仅几分钟,记者握铁锹的手忍不住有些颤抖,动作也明显慢了下来。一旁57岁的工友沈建荣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明显加快了挥锹的频率和力度,试图弥补记者的“缺失”。汗珠顺着他的鬓角不时落在滚烫的沥青上,发出“滋滋”的轻响。


20分钟左右,坑槽基本被摊平。收尾阶段,记者几乎插不上手,只余无地自容的惭愧。


“沥青摊铺这活没太多技巧,就是辛苦点。你平时不干活,加上工作面温度高,干不动很正常。”秦加强宽慰道,“沥青温度一般都要达到160度以上,否则粘合度不够,一落地,地表温度会瞬间超过60度。”

工友推着小型压路机压实路面。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此时,有工友推着小型压路机,在新铺的沥青路面上沉稳地来回碾压。每一次钢轮滚过,新铺的黑色路面便向下压实一分,变得平整、光亮,与旧路面紧密咬合。秦加强又紧随压路机之后,再次弯腰仔细检视着接缝、平整度、密实度。


悄然隐去的“橘色”


6点25分,海泉路上的“伤口”已完美愈合,崭新的沥青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乌亮光泽。

365天守候是道路养护工的日常。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我们平时的工作以道路的小修小补为主。作业面小,大型机械施展不开、成本也高。要高质量完成任务,靠的就是每个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每道工序的规范操作。”秦加强告诉记者,公司已连续22年荣获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称号,养护范围也从奉贤扩展到了世博地区、临港新片区。“我们可不能给单位坍台啊!”


简短交谈后,他们迅速收拾好最后几件工具,橘黄色的工程车也在早高峰车流涌来之前,悄然驶离。身后,无数车轮将平稳碾过他们刚刚修复的路面,奔向城市的四面八方。


几公里外,秦加强的同事们——弘路公司的另一个班组,正顶着更加蒸腾的热浪,清理着养护路段的雨水管道。

另一个班组在清理雨水管道。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工人们的衣衫早已湿透。随着被抽出的污水逐渐由浊转清,他们悬着的心也稍稍放下——这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台风天,路面积水的风险又少了几分。


头图为盛夏清晨,养护工开展修补路面作业。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