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节奏的现代职场中,外卖成了众多职场人的饮食首选。日前,新华网发布了一份《职场人外卖营养“体检”报告》,其中就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超七成职场人日均点外卖两次以上。便捷背后,高油高盐、饮食结构单一等健康隐患频现,令职场人深陷肥胖“泥沼”。
虽然,多数职场人将减重意愿常挂嘴边,但现实的束缚,尤其是工作中的压力,让这些想法大多只停留在手机里的健身APP和减肥食谱上。今年全国两会,国家卫健委提出了深化“体重管理年”行动,让职场人看到突围体重管理困局的希望。
笔者认为,借助“体重管理年”的东风,破解职工“体重管理”困局,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而职工所在的用人单位尤其大有可为。
重中之重,是在单位层面优化职工工作餐的供应。
职工选择重口味、油腻的外卖,往往是因为单位没有食堂,或即便有食堂但无法提供健康丰富的工作餐,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单位应该尽全力创造条件为职工开设食堂,并提供健康安全可控的餐食。
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些互联网大厂就投入打造令人羡慕的食堂。说是食堂,但餐食的丰富程度已经接近“美食街”,一度让“厂外”职工颇为向往。那里不仅菜品丰富,还严格把控食材与烹饪,从源头减少员工对高油高盐外卖的依赖。再比如,有的中小企业尽管工作餐的丰富程度无法和大厂相比,但是自有食堂减少油炸食品和高糖饮料,增加蔬菜、优质蛋白和全谷物比例,也积极为职工减轻身体负担。
减重需要“管住嘴”,因此,单位在提供职工工作餐时,也应加入必要的技术手段。比方说通过计算热量、在菜品展示时标注热量数值等措施,引导职工管控热量摄入。或者在茶水间提供健康零食(如坚果、水果),替代高热量零食,以补充减重后的热量缺口。
其次,除了“管住嘴”,还要引导帮助职工“迈开腿”。
一方面,职场人自身也需要积极配合,努力改变现代职场的不良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久坐,做到定时起身活动。另一方面,单位也积极为职工运动减重提供便利。
在此过程中,有条件的单位其实可以多为员工创造一些午间活动的空间。例如,是否能够开设员工活动室、简易健身房等,内容也可以从容易上手的乒乓球、瑜伽或是工间操着手,让员工在忙碌的工作间隙放松身心,增强体质,至少让大家能够在办公区域动起来。
对于场地条件有限的单位,也可以通过积极组织户外团建、体育活动等来实现,带领员工“走出去”,在大自然中释放压力,锻炼身体。在国内外的一些知名企业,还允许员工适当允许弹性工作时间,让员工更合理地安排运动计划,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不过,可能有些公司资源受限,不能提供太多物质支持,所以需要低成本的方法。比如鼓励步行会议,站立办公桌,或者利用午休时间散步。
第三,我们还应当明确:体重管理是慢性过程,所以,除了职工所在的用人单位,社会保障也需持续投入资源。
社会层面也应当为职场人的体重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例如,是否可以在社区,或是办公区、职场人较为集中的周边增设一些免费或价格不贵的健身设施,从而降低职工的运动成本,让职场人对运动更加触手可及。
亦或是在公立医院开设“代谢健康门诊”,为职工提供低价或免费的肥胖症诊疗服务,能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获得专业的健康指导和治疗建议。目前,上海静安区就已经在全市范围率先启动,选择在区属公立医疗机构(含全部区属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体重管理”门诊,以此帮助职场人实现科学、安全、可持续的减重目标。
所以,职场人的体重管理困局并非一道无解之题,破局的关键需要单位、个人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单位要承担起关心员工健康的责任,个人要树立起健康生活的意识并付诸行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只有这样,职场人才能摆脱外卖带来的健康困扰,在忙碌的工作中实现科学有效的体重管理,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